一、人的嘌呤代谢产物主要是尿酸
1.嘌呤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过程,最终生成尿酸。人体中尿酸的生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途径。内源性途径是人体自身细胞代谢产生的嘌呤,约占体内总尿酸生成量的80%;外源性途径则是通过饮食摄入的嘌呤,约占20%。这些来源的嘌呤经过代谢,先形成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再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最终生成尿酸。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约三分之一通过肠道排泄。
2.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尿酸的生成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男性血尿酸水平一般在150416μmol/L,女性在89357μmol/L。但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如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等,就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引发高尿酸血症等疾病。高尿酸血症若长期不控制,还可能发展为痛风,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嘌呤代谢产物有影响。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下降,尿酸排泄能力减弱,老年人更易出现高尿酸血症。性别上,男性在中青年时期由于雄激素对尿酸排泄有促进作用,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相对低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对尿酸排泄的促进作用减弱,患病率会逐渐与男性接近。生活方式上,长期高嘌呤饮食,如经常食用海鲜、动物内脏、肉类浓汤等,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会增加尿酸生成;而缺乏运动、肥胖等,会影响尿酸排泄。有肾脏疾病病史的人,因肾脏排泄功能受损,也容易出现尿酸代谢异常。
二、与嘌呤代谢产物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
1.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型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但使用时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2.非布司他:同样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别嘌醇有所不同,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更具选择性。降尿酸效果较好,且对肾功能不全患者也有一定适用性,但也可能有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的嘌呤代谢相对旺盛,但一般情况下不易出现高尿酸血症。若儿童因某些疾病导致嘌呤代谢异常,用药需格外谨慎。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相对较高。如别嘌醇在儿童中使用时,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非药物干预应作为首选,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嘌呤食物,增加水的摄入等,以促进尿酸排泄。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尿酸代谢。高尿酸血症可能增加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等并发症的风险。治疗时,应优先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如低嘌呤饮食、适量运动等。由于别嘌醇等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不良影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若病情严重必须用药,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
3.老年人:老年人肾脏功能减退,尿酸排泄能力下降,更易发生高尿酸血症。在使用降尿酸药物时,起始剂量应偏低,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尿酸水平,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可能正在使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活上,鼓励老年人适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饮食均衡,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