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表现
1.月经改变:多数患者会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经量增多有时可较以往增多12倍,甚至更多,长期经量增多可能导致贫血。这主要是由于肌瘤使子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且影响子宫收缩,从而导致月经改变。不同年龄段女性均可出现,但生育期女性因激素水平波动,肌瘤生长活跃,月经改变症状可能更明显。
2.腹部肿块:当肌瘤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时,可于腹部触及肿块。清晨膀胱充盈时,肿块更为明显。肿块质地较硬,形态不规则。一般而言,体型较瘦、肌瘤生长较大且位置较表浅的患者更容易触及肿块。
3.白带增多:肌瘤使子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加之盆腔充血,可使白带增加。若伴有感染,白带可呈脓性,甚至出现血性白带。对于生活中卫生习惯不佳,如不勤换内裤、不注意外阴清洁的女性,白带异常可能更易出现且程度较重。
4.腹痛、腰酸、下腹坠胀:一般情况下肌瘤不引起疼痛,但当肌瘤发生红色样变、蒂扭转或压迫周围组织时,可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通常在经期或劳累后加重。有腰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可能腰酸症状更明显。
5.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尿道可致排尿困难;压迫直肠可出现便秘等症状。若压迫输尿管,还可能导致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肌瘤大小及位置决定压迫症状是否出现,若肌瘤位于子宫前壁下段,易压迫膀胱;位于后壁,则易压迫直肠。
6.不孕与流产:肌瘤可影响受孕,导致不孕。即使受孕,也可能因影响胚胎着床、发育,增加流产风险。黏膜下肌瘤对受孕及胚胎发育影响较大,浆膜下肌瘤相对影响较小。有多次流产病史的女性,若合并子宫肌瘤,需更关注肌瘤对生育的影响。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孕期女性:孕期发现子宫肌瘤,需密切关注肌瘤大小及位置变化。因孕期激素水平升高,肌瘤可能迅速增大,易发生红色样变,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若症状较轻,可采取保守治疗,尽量维持妊娠至足月;若症状严重,可能需在合适时机终止妊娠,同时处理肌瘤。孕期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肌瘤蒂扭转。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大部分肌瘤会逐渐萎缩。但若绝经后肌瘤仍继续增大,或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需警惕肌瘤恶变可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及病理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必要时手术治疗。
3.儿童及青少年:此年龄段女性患子宫肌瘤相对罕见,但并非不存在。若青少年女性出现月经异常、腹部肿块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因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对生育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内分泌干扰小的治疗方法。
三、药物治疗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可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降低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常用于术前缩小肌瘤体积,以利于手术操作;或用于治疗因肌瘤导致的月经过多,纠正贫血。
2.米非司酮:为孕激素拮抗剂,可使肌瘤体积缩小,改善月经过多等症状。一般用于术前预处理或近绝经期女性,以控制症状,等待自然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