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管舒缩性鼻炎

血管舒缩性鼻炎的定义

血管舒缩性鼻炎是一种非变应性的鼻黏膜慢性炎症,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所引起的鼻炎。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对鼻黏膜血管和神经调节的影响。

病因

神经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是重要因素,如交感神经活性降低或副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高,可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能影响神经调节功能,进而诱发血管舒缩性鼻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情绪对神经调节的影响可能不同,青少年可能因学习压力等因素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影响神经功能;成年人可能因工作压力等情况诱发。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的急剧变化等环境因素可刺激鼻黏膜血管,引发血管舒缩反应。比如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温度的突然升高可能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对环境因素的敏感度不同,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的人群,由于室内外温度差异大,更易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而诱发血管舒缩性鼻炎。

内分泌因素: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影响鼻黏膜血管的舒缩功能。例如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波动,可能出现鼻黏膜充血、肿胀等血管舒缩性鼻炎的表现。不同性别在不同生理阶段,内分泌因素对血管舒缩性鼻炎的影响不同,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需要特别注意自身内分泌变化对鼻黏膜的影响。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如降压药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诱发血管舒缩性鼻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在疾病状态下身体的整体调节功能改变,更容易出现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鼻塞: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间歇性鼻塞在温度变化、运动等情况下可能有变化,持续性鼻塞则较为稳定。不同年龄的患者鼻塞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鼻塞出现呼吸不畅、睡眠时打鼾等情况,影响正常呼吸和睡眠质量;成年人可能因鼻塞影响日常的通气功能,导致工作、生活受影响。

流涕:多为清水样涕,量可多可少。在不同生活方式下,流涕情况可能有差异,比如经常处于粉尘环境中的人群,流涕可能会相对增多,因为粉尘等刺激物会进一步刺激鼻黏膜导致分泌增加。

其他症状:可伴有鼻痒、打喷嚏等症状,但一般较变应性鼻炎相对较轻。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哮喘的患者,血管舒缩性鼻炎可能会加重哮喘的症状,因为鼻黏膜的炎症可能会影响到下呼吸道。

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诱发因素、既往病史等。例如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在特定环境下症状加重,是否有相关全身性疾病史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病史采集侧重点可能不同,对于儿童患者,需要询问家长关于孩子日常的鼻部症状表现及相关环境接触情况;对于女性患者,要重点询问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相关内分泌情况。

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下鼻甲可表现为充血、肿大等改变。通过鼻内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鼻黏膜的形态和血管舒缩情况。

激发试验:如冰水激发试验等,可辅助诊断。通过特定的激发试验来诱发鼻黏膜的血管舒缩反应,从而帮助明确诊断。

治疗

避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接触可诱发症状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变化较大的环境,减少接触刺激性气体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环境,比如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群,要注意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空气流通。

药物治疗: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鼻黏膜炎症,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使用安全性,低龄儿童应谨慎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例如对于儿童患者,若病情较轻,可先尝试通过改善环境等非药物方法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等情况下可考虑手术,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谨慎评估。对于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要充分告知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效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血管舒缩性鼻炎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性物质,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清新。由于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时更应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优先采用温和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如生理盐水鼻腔冲洗等,以减少药物对儿童身体的影响。

女性: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的女性患者,要注意自身激素变化对病情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月经期间注意保暖,妊娠期要定期进行鼻部相关检查,关注鼻黏膜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舒缩性鼻炎患者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避免因基础疾病影响神经调节功能而加重病情。同时,在生活中要注意环境的适宜性,避免温度、湿度的剧烈变化对鼻黏膜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