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胆红素偏高总胆红素偏高是什么病

一、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的定义及正常范围

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是由间接胆红素进入肝后受肝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的。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正常成人血清直接胆红素参考值约0-6.8μmol/L,总胆红素参考值约3.4-17.1μmol/L。当直接胆红素偏高且总胆红素偏高时,可能涉及多种情况。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疾病

(一)肝胆系统疾病

1.病毒性肝炎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感染病毒性肝炎可能与母婴传播、密切接触等有关,成人则可能因不洁输血、高危性行为等感染。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性别感染途径可能有差异,如女性可能因经期卫生等因素增加感染风险。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熬夜等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病毒性肝炎发病风险。病史方面,既往有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输血史等可能是诱因。在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受损,影响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导致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例如,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使胆红素代谢障碍。

2.胆结石

-年龄上,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胆汁成分代谢随年龄变化有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激素影响胆汁成分等有关。生活方式中,肥胖、高脂饮食是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增多,易形成胆结石。病史方面,既往有胆囊疾病史者更容易发生胆结石。胆结石可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比如,胆结石嵌顿在胆管,阻碍了结合胆红素从胆管排入肠道,使血液中直接胆红素升高,进而总胆红素也升高。

3.肝硬化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因多样,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男性因饮酒等因素导致肝硬化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是酒精性肝硬化的重要诱因,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g,持续5年以上)易引发。病史方面,有相应肝病基础病史未有效控制者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时,肝组织结构破坏,门静脉高压等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出现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例如,肝硬化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影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途径。

(二)其他系统疾病

1.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时期,由于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低等生理特点,容易出现胆红素代谢异常。大部分新生儿会有生理性黄疸,但也有部分是病理性黄疸,其中就包括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的情况。早产、窒息、感染等因素可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风险。早产儿肝脏功能更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差。窒息会导致新生儿缺氧,影响肝细胞功能,感染则会加重肝脏负担,都可能引起胆红素升高。

三、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除了检测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外,还需进行肝功能全套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以及甲肝、乙肝、丙肝等病毒标志物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例如,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等可判断是否为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胆红素升高。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

-可以观察肝胆的形态、结构,如是否有胆结石、肝硬化导致的肝脏形态改变等。对于胆结石,可清晰看到胆管内结石的位置、大小等;对于肝硬化,能观察肝脏表面是否光滑、肝实质回声是否均匀等。

2.CT或MRI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肝胆疾病,如肝脏肿瘤等,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肿瘤等病变导致胆红素升高的情况。例如,CT增强扫描可以判断肝脏肿瘤的血供情况等,辅助诊断肝癌等疾病引起的胆红素异常。

四、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需要根据病毒类型等采取相应抗病毒治疗等;胆结石患者根据病情可采取手术取石等治疗;肝硬化患者则针对其病因及并发症进行综合治疗等。

(二)一般注意事项

对于患者来说,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理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尤其是肝胆疾病患者,清淡饮食有助于减轻肝脏负担。对于新生儿黄疸,要密切观察黄疸进展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早产儿黄疸需更密切监测,根据黄疸程度采取相应的光疗等干预措施,同时注意保暖等一般护理。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个体化的医疗建议,以促进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