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是怎么回事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以下是关于血栓性静脉炎的相关信息:

1.病因:

血流瘀滞:长期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原因,导致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血管内皮损伤:化学性、感染性、机械性损伤等,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

血液高凝状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容易形成血栓。

2.症状:

疼痛:急性期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行走时加剧,休息后缓解。慢性期表现为下肢沉重、乏力、疼痛,久站后加重。

肿胀:患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皮色发红,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皮肤坏死。

静脉曲张:长期患病后,由于侧支循环建立不良,可出现静脉曲张。

皮肤色素沉着:长期患病后,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皮肤营养不良,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

溃疡形成:严重者可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难以愈合。

3.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穿弹力袜等。

药物治疗:抗凝、溶栓、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血栓性静脉炎,可采用手术治疗,如静脉切除术、静脉旁路移植术等。

4.预防:

避免长期卧床、久坐,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久站、久蹲,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静脉曲张、糖尿病等。

穿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

避免外伤,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