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障碍能治好吗

多数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经积极治疗可被治愈,但若原发病出现恶化情况则通常难以根治,预后较差。而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需终身治疗以控制病情。常见引发凝血功能障碍的因素主要如下,患者可依据医嘱积极治疗以争取良好预后。

一、可恢复凝血功能的情况:

1.维生素K缺乏:机体缺乏维生素K后,血液无法激活凝血因子羧化,从而失去凝血活性,进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华法林属于常见的维生素K拮抗剂,也是常用的抗凝药物。同时,肠道吸收不良、肠内胆盐缺乏,长期使用阿奇霉素、头孢噻肟等抗生素,以及肝功能损伤都可能抑制凝血因子合成。

2.血小板异常:当患者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时,常伴随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无法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来促进血液凝固。而且阿司匹林等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药物可导致血小板减少,这些都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此外,创伤后的大出血会致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从而引发凝血功能障碍。

3.血管壁通透性异常:主要由于过敏性紫癜、坏血病、老年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疾病导致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弹力纤维缺乏使血管变脆,进而造成凝血障碍。

针对这种可恢复凝血功能的情况,首先需要停止接触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药物,贫血严重的患者可给予浓缩红细胞输注支持。凝血因子的补充可选择维生素K1、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常用泼尼松或甲泼尼龙等。一般经过积极治疗,患者可恢复凝血功能,治疗时长大概在3至6个月左右。

二、无法治愈的情况:

1.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包括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等。临床表现为自发性或外伤性出血,手术风险大,常作为外科手术的禁忌证。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是血友病最有效且及时的止血措施,同时基因治疗也是根治血友病的手段。纤维蛋白原缺乏的患者也需要进行替代治疗,包括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浓缩物等。

2.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恶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严重的出血性并发症,常见于感染、白血病、淋巴瘤等。特别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时,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出血,给予血小板、冷沉淀等支持,无法维持纤维蛋白原含量,很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导致全身多器官出血而引起早期死亡。另外,由于肝硬化导致的肝细胞损伤不可逆转,此时合并的凝血功能障碍通常难以治愈。

总之,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较为复杂,存在可恢复和无法治愈的不同情形,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