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是血管反应和白细胞渗出
血管反应:
-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早期,局部组织会出现短暂的细动脉痉挛,持续时间很短,仅几秒钟。随后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这是炎症局部发红和发热的原因。随着炎症的发展,血流速度逐渐减慢,这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引起,最后血流停滞,此时白细胞可边集并游出到血管外。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是炎症时液体和蛋白质渗出的重要原因。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早期变化,主要由组胺、缓激肽等炎症介质引起,使内皮细胞间出现缝隙,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损伤也是血管通透性增加的重要原因,严重烧伤和化脓菌感染等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在炎症修复过程中,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不健全,具有较高的通透性,有利于液体和蛋白的渗出,但也有利于炎症局部的纤维蛋白原渗出,在组织中形成纤维蛋白。
白细胞渗出:
-白细胞边集:随着血流减慢,白细胞离开轴流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为白细胞边集。这是由于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介导了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
-白细胞黏附:白细胞通过表面的黏附分子与内皮细胞表面的配体相互黏附,这一过程是白细胞能够游出血管的关键步骤。黏附分子包括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等。
-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以阿米巴运动的方式从内皮细胞之间的缝隙游出血管,到达血管外,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游出。游出的白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向炎症病灶部位定向移动,称为趋化作用。趋化因子是一些能够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物质,如细菌产物、补体成分(如C5a)等。
-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白细胞到达炎症病灶后,发挥吞噬作用、免疫作用和组织损伤作用等。吞噬作用是指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组织碎片等;免疫作用是指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如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白细胞释放的酶、活性氧等物质也可能对局部组织造成损伤。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炎症反应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炎症反应可能相对较弱,白细胞的功能也可能下降;女性在一些与激素相关的炎症性疾病中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长期吸烟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发生肺部的炎症反应,且炎症反应可能更难以控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其炎症反应往往具有慢性、难以治愈的特点,且容易反复发作,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更复杂的免疫调节异常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炎症反应的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且在治疗炎症时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措施;孕妇发生炎症反应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