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骨病的发生机理主要是什么

肾性骨病是继发于肾脏疾病的代谢性骨病,主要有骨质疏松或骨软化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肾性骨病包括肾病综合征时的骨病、肾小管酸中毒伴发的软骨病等一切与肾脏相关的骨病。狭义肾性骨病即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脏病时因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酸碱平衡紊乱和/或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导致的骨病。肾性骨病有以下4种类型:

一、高转换型肾性骨病:也称高运转或高代谢肾性骨病。

1.常见生化改变为患者血钙降低,血磷或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

二、低转换型肾性骨病:主要包含非动力性骨病和骨软化。

1.非动力性骨病常与高钙血症、营养不良或过度使用1,25(OH)2D3抑制甲状旁腺素分泌等有关,会使骨形成率和重吸收率下降,易引发异位钙化。

2.骨软化往往因铝沉积导致,血透患者锌中毒等也和骨软化相关。

三、混合型肾性骨病: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矿化障碍引起。

1.骨转换速率变化不定,兼具高转换型和低转换型肾性骨病的特点。

四、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骨关节病:β2-微球蛋白会主要沉积在骨或关节等部位。

1.可造成骨的囊性损害,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发生骨折。

总结概况提示:本文详细阐述了肾性骨病的概念及其分类,包括广义和狭义肾性骨病的定义,以及高转换型、低转换型、混合型和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骨关节病这四种类型的具体特点和相关生化改变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