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尿常规检查能查出糖尿病吗

一、血常规检查与糖尿病的关系

血常规主要是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成分进行检测,这些指标主要反映的是血液的细胞组成、感染情况、贫血状况等。例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用于评估是否贫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提示是否存在感染等炎症情况;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相关等。但血常规检查一般无法直接查出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的指标与血糖水平无直接关联。

二、尿常规检查与糖尿病的关系

1.尿糖检测

-尿常规中的尿糖检测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乎不含葡萄糖,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尿中会出现葡萄糖,此时尿常规中的尿糖可呈阳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尿糖阳性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患有糖尿病,因为一些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尿糖阳性,比如妊娠期女性肾糖阈降低,即使血糖正常也可能出现尿糖阳性;一次性大量进食糖类物质后也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尿糖阳性。不过,如果尿常规中多次检测到尿糖阳性,结合血糖等其他检查则有助于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2.尿酮体检测

-在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时,尿常规中的尿酮体可呈阳性。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当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就会分解脂肪产生酮体,酮体在体内堆积过多会引起酮症酸中毒,此时尿常规中的尿酮体检测会发现异常。但尿酮体阳性也可见于其他如长期禁食、剧烈呕吐等情况导致的脂肪分解增加等,所以尿常规中的尿酮体检测可以辅助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出现急性并发症,但不能单纯依靠尿常规的尿酮体来确诊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确诊主要依赖血糖检测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食物)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的血糖值。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是3.9-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就可以考虑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症状,需要另一天再次检测空腹血糖≥7.0mmol/L才能确诊。

2.餐后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也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采的血。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应<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伴有糖尿病症状,可确诊糖尿病;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一天复测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才能确诊。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在空腹状态下,口服75g无水葡萄糖,然后分别测定空腹及服糖后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该试验可以更精确地评估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情况,对于一些空腹血糖正常或处于空腹血糖受损状态的人群,OGTT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相同的,但不同年龄人群在发生糖尿病时可能有不同的诱因。比如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往往起病较急,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而中老年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相对较多,可能与肥胖、sedentarylifestyle(久坐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在进行血糖检测时,不同年龄的人群都需要按照规范的操作进行采血等检测。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