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女性患者,最初因1月前出现痰中带血,无其他相关症状,在当地医院经胸部CT发现肺部空洞被诊断为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半月后痰中带血症状未改善遂来我院。考虑肺部空洞性病变除结核外还需考虑肺癌,尤其抗结核无效更要排查恶性病变,与家属沟通后收住呼吸内科病房。
一、
入院后胸部增强CT显示左下肺空洞病变,空洞内壁不规则且有壁结节,病变伴有不均匀强化,首先考虑恶性病变。接着完善各项检查,排除肺穿刺禁忌,与家属沟通并取得同意后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后病理确诊为肺鳞状细胞癌。此时患者已出现肺内转移及骨转移,属IV期肺癌,无手术切除机会。
二、
传统治疗为化疗,但考虑患者为周围型肺鳞状细胞癌且无长期吸烟史,依据肺癌诊治指南,此类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仍有基因突变可能,故完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为EGFR基因突变,于是应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
三、
口服吉非替尼治疗1个月后门诊复诊,肺部病变吸收,痰中带血症状消失,仅轻度食欲减退且无其他不良反应,检测肝肾功能等指标正常。7个月后复诊病变有一定进展,抽血查T790M阳性,改为口服阿美替尼治疗,病灶再次缩小,目前仍在持续治疗。
四、
治疗过程中需定期门诊复诊做胸部CT等检查评估治疗效果,若疾病反复提示可能耐药,需及时进行T790M检测以评估能否换用三代EGFR靶向药,甚至可能需再次穿刺活检指导治疗。用药过程还需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皮疹、胃肠道反应、肺纤维化等,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处理甚至可能停药。
总结与提示:该病例展示了对于肺部空洞病变的全面诊断和治疗过程,强调了对于抗结核治疗无效的情况要高度警惕肺癌,同时也体现了基因检测对于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治疗期间监测和处理不良反应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