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处理
1.增加水分摄入:充足的水分可稀释痰液,使其更易咳出。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ml,可少量多次饮用。对于儿童,根据年龄调整饮水量,如13岁儿童每天约需6001000ml。无论年龄性别,充足水分摄入都有助于痰液稀释。有心脏病、肾脏疾病等特殊病史导致水代谢异常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水量。
2.调整体位:通过改变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痰液排出。如病情允许,可采取俯卧位、侧卧位,对于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每2小时左右翻身一次,有助于松动痰液。对于长期卧床且体弱的老年人,尤其应注意定时翻身。
3.胸部物理治疗:包括拍背,手掌呈弓形,从下向上、从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背部,频率约每分钟4060次,每次拍背35分钟。适用于大多数年龄段,但拍背力度需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儿童和老年人力度要轻柔。
二、药物治疗
1.氨溴索:可促进呼吸道内黏稠分泌物的排出及减少黏液的滞留,从而显著促进排痰。
2.乙酰半胱氨酸:能使痰液中糖蛋白多肽链中的二硫键断裂,降低痰液黏度,使痰容易咳出。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咳嗽反射较弱,痰液咳出困难,家长应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强力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反射,使痰液更难排出。在进行胸部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损伤儿童娇嫩的胸壁组织。儿童用药剂量需严格按照医嘱,不得随意增减。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心肺功能减退,痰液排出能力差,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增加水分摄入时,合并心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需警惕水钠潴留。使用药物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如病情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优先考虑一般处理措施。
4.患有慢性疾病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患者,支气管有痰咳不出可能是病情加重的表现,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严格按照医嘱规律用药,控制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