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舌根乳头状瘤是发生在舌根部位的一种乳头状瘤,是乳头样上皮增生所致的黏膜病变,属于良性肿瘤。
二、病因
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被认为是重要病因,尤其是低危型HPV感染,如HPV-6、HPV-11等型别与舌根乳头状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病毒可通过接触等途径侵入人体,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乳头状瘤。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接触病毒而患病,若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与感染HPV的人群有密切接触,就增加了患病风险。
局部刺激:长期的机械刺激、炎症刺激等也可能诱发舌根乳头状瘤。例如,牙齿残根、锐利的牙尖等长期摩擦舌根黏膜,可引起黏膜的反复损伤和修复,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导致上皮异常增生形成乳头状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口腔卫生状况差、有不良咀嚼习惯等人群,局部刺激因素持续存在,患病几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咽部异物感,尤其是在吞咽时较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口腔检查时被发现。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表现可能无显著差异,但一般来说,儿童患者若出现舌根乳头状瘤,可能因异物感影响进食等情况;成年患者可能因工作等原因,症状可能被忽视,直到出现明显不适才就诊。
体征:在口腔检查时可见舌根部位有乳头状、菜花状或颗粒状的新生物,颜色可呈粉红色或淡红色,质地一般较软,边界清楚。
四、诊断
口腔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舌根部位的病变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乳头状瘤样病变。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以明确病变性质,区分是良性的乳头状瘤还是其他恶性病变等。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病理检查时,操作需根据其配合程度等进行适当调整,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等辅助下进行组织获取。
五、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根据病变的大小、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激光切除、微波切除等,通过手术将乳头状瘤完整切除。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会考虑其身体耐受等情况,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六、预后
一般来说,舌根乳头状瘤经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较好,复发率相对较低。但如果切除不彻底,可能会复发。不同年龄患者预后略有不同,儿童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密切随访观察,成年患者若能遵循医嘱,定期复查等,也可获得较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