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左眼流泪的常见原因
(一)泪道狭窄或阻塞
年龄因素:新生儿可能因泪道发育不全导致泪道狭窄或阻塞,这是由于泪道末端的Hasner瓣未开放等原因引起,随着生长发育有一定自愈可能,但部分需后续干预;成年人则可能因炎症、外伤等导致泪道狭窄或阻塞,炎症如慢性结膜炎等长期刺激可使泪道黏膜肿胀,引发阻塞。
生活方式:长期用眼过度、眼部卫生不佳等可能增加泪道阻塞风险,比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眨眼次数减少,影响泪液正常引流。
病史:有眼部手术史等可能损伤泪道结构,导致泪道狭窄或阻塞。
(二)眼部炎症
结膜炎:各种类型结膜炎,如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等,炎症刺激会使眼部分泌物增多,同时刺激泪腺分泌泪液,导致流泪。细菌性结膜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症状有眼部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等;病毒性结膜炎常由病毒感染,具有传染性,除流泪外,还可能有眼部异物感等。
角膜炎:角膜炎可由感染、外伤等引起,炎症刺激角膜神经,导致反射性流泪,同时伴有眼痛、畏光等症状,感染性角膜炎如细菌性角膜炎有眼部化脓等表现,病毒性角膜炎有反复发作倾向等。
(三)眼内异物
年龄与生活方式:儿童好奇心强,在户外活动时易进入眼内异物,如沙尘等;成年人在工作环境中有较多粉尘等情况时也易进入眼内异物,异物刺激眼部会引起流泪、疼痛等反应。
病史:有眼部外伤史等可能增加眼内异物进入风险。
(四)倒睫
年龄因素:儿童倒睫可能与睑内翻有关,婴幼儿睑缘较厚,鼻根部扁平,易发生内翻,引起倒睫;老年人倒睫多因眼睑皮肤松弛、眼轮匝肌痉挛等导致。
生活方式:长期眼部化妆等可能影响眼睑正常形态,增加倒睫风险。
病史:有眼部手术史等可能改变眼睑结构,引发倒睫。倒睫会刺激角膜和结膜,导致流泪、眼痛等。
二、左眼流泪的评估与检查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年龄,新生儿流泪需关注出生时情况,儿童要询问玩耍环境等,成年人询问工作生活环境、眼部疾病史、手术史等。
了解流泪出现的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等,比如流泪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是否伴有眼痛、视力下降等。
(二)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评估左眼视力情况,判断是否因流泪等影响视力,儿童需采用适合其年龄的视力检查方法,如儿童视力表等。
泪道检查:包括泪道冲洗,通过冲洗液的反流情况判断泪道是否阻塞及阻塞部位;泪道造影等检查可更清晰显示泪道结构。
眼部常规检查:用裂隙灯检查眼部,观察结膜、角膜、眼睑等情况,查看是否有炎症、异物、倒睫等情况。
三、左眼流泪的处理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泪道狭窄或阻塞:新生儿泪道狭窄或阻塞可先进行泪囊按摩,家长洗净双手后,轻轻按摩泪囊区,每天数次,部分可促进泪道通畅;对于泪道阻塞的成年人,可先尝试泪道探通等方法,但需根据具体情况操作。
眼部炎症:对于结膜炎,细菌性结膜炎可通过清洁眼部,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去除分泌物;病毒性结膜炎需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角膜炎则需根据病因进行处理,感染性角膜炎需使用相应抗感染药物,但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非药物方面要注意眼部休息等。
眼内异物:对于眼内异物,儿童要避免揉搓眼睛,尽快就医,由医生在无菌操作下取出异物;成年人也需及时就医取出异物,防止对眼部造成进一步损伤。
倒睫:儿童轻度倒睫可观察,随年龄增长可能改善,严重倒睫需手术治疗;老年人倒睫根据情况可选择拔除倒睫、电解毛囊或手术矫正等方法。
(二)药物干预(需谨慎,优先非药物)
若眼部炎症明确需要药物治疗,细菌性结膜炎可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如妥布霉素眼药水等,但儿童使用需注意药物浓度等;病毒性结膜炎可使用抗病毒眼药水,如更昔洛韦眼药水等,同样要考虑儿童用药安全性。角膜炎使用药物需根据病原体准确选择,如细菌性角膜炎用抗生素,真菌性角膜炎用抗真菌药物等,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泪囊按摩要轻柔,避免损伤眼部组织,若新生儿流泪持续不缓解,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儿童:尽量采用非药物干预为主,用药时严格按照儿童用药剂量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配合检查和治疗。
老年人:倒睫手术等要考虑老年人身体状况,如是否有基础疾病等,术后要加强眼部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