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性因素
(一)疖肿
1.成因: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皮肤清洁不佳、局部擦伤等易诱发。比如长期处于卫生条件差的环境,皮肤表面细菌容易滋生侵入毛囊。
2.表现:小腿上出现红肿热痛的肿块,开始是小的硬结,随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中央变软,顶部出现黄白色脓头,按压疼痛明显。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皮肤娇嫩,更易因轻微损伤引发感染;成年人若皮肤有破损未及时处理也易患病。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搔抓皮肤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
(二)蜂窝织炎
1.成因:由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感染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引起。细菌可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或由其他感染灶蔓延而来。
2.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境界不清,病变中央部位常出现缺血性坏死,严重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后更易扩散;成年人若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皮肤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蜂窝织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更易引发蜂窝织炎。
二、良性肿瘤相关
(一)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
1.成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潴留性囊肿。若继发细菌感染则会出现红肿疼痛。
2.表现:小腿皮肤下可触及圆形肿块,与皮肤粘连,表面有时可见皮脂腺开口的小黑点,合并感染时肿块增大,红肿热痛明显,按压疼痛加剧。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青少年皮脂腺分泌旺盛,更易出现皮脂腺囊肿;成年人若皮脂腺导管堵塞也可发病。不良生活方式如不注意皮肤清洁等会促进皮脂腺囊肿的形成。
(二)脂肪瘤
1.成因:由脂肪代谢异常等因素导致脂肪细胞异常增生聚积形成。一般为良性病变,但当瘤体较大或发生炎症时会有疼痛。
2.表现:皮下局限性肿块,质地柔软,可推动,一般无疼痛,但若合并炎症则会出现按压疼痛。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肥胖人群脂肪代谢紊乱,脂肪瘤的发生率相对高一些。长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脂肪代谢,增加脂肪瘤形成风险。
三、外伤相关
(一)血肿
1.成因:小腿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后,血管破裂出血,在组织内形成血肿。
2.表现:受伤部位出现肿块,初期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可呈青紫色,随着时间推移,血肿可能会机化或被吸收。不同年龄人群因活动量不同,受伤概率有差异,儿童活泼好动,较易因磕碰受伤;成年人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时也易受伤。运动时防护不当、日常行走中意外磕碰等生活方式都可能导致外伤后血肿形成。
(二)肌肉拉伤
1.成因:小腿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损伤,局部出血、水肿形成肿块,伴有疼痛。
2.表现:受伤处疼痛、肿胀,有压痛,肌肉紧张或出现硬结,活动时疼痛加剧。运动员等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易发,儿童在运动时若姿势不当也可能发生肌肉拉伤;成年人长期不运动,突然剧烈运动也易出现肌肉拉伤。运动前未充分热身等不良运动方式是肌肉拉伤的常见诱因。
四、血管性疾病
(一)静脉曲张伴血栓形成
1.成因:长期站立等因素导致下肢静脉曲张,血液回流不畅,血液淤积形成血栓,引发炎症反应,出现疼痛肿块。
2.表现:小腿可见曲张的静脉,局部出现红肿硬结,有压痛,皮肤温度可能升高。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中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更高。长期站立的生活方式会增加下肢静脉压力,促进静脉曲张的发展。
(二)血管炎
1.成因:多种因素引起血管壁炎症和破坏,如自身免疫异常、感染等。
2.表现:小腿可出现红斑、结节、肿块,伴有疼痛,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溃疡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人群,血管炎的发生率相对高。自身免疫紊乱是血管炎的重要诱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血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