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肝

甲肝是什么

甲肝即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病原学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酸碱、耐乙醚,在-20℃环境中可存活数年,能耐受56℃30分钟,但100℃5分钟可将其灭活,常用的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也能迅速将其杀灭。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期患者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1周内,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隐性感染者数量众多,是更为重要的传染源,因为其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却能在人群中传播病毒。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和食物、水型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发生在家庭、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中,通过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手、餐具、玩具等物品传播;食物、水型传播常因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受污染的瓜果蔬菜等)或水源被污染而引起暴发流行。

-其他途径:输血传播、垂直传播等较为少见,但也有个别报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甲型肝炎的情况较为少见。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由于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人群免疫力逐渐升高。

临床特点

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平均28天。

临床分型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部分患者可有发热,此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黄疸期患者尿色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黄疸可逐渐加深,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1-2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比黄疸型肝炎更为常见,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等,无黄疸出现,容易被忽视,往往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

-重型肝炎:较少见,多见于老年人、孕妇等人群。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呃逆)、黄疸迅速加深、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肝性脑病等表现,病死率较高。

-淤胆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4个月或更长,患者皮肤瘙痒明显,大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体是诊断甲肝的重要依据。抗-HAVIgM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一般在发病后1-2周即可在血清中检出,3-6个月后逐渐消失,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甲型肝炎;抗-HAVIgG出现较晚,但可长期存在或终身存在,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甲肝疫苗,具有免疫力。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粪便、血液中的甲型肝炎病毒RNA,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对于早期诊断和确定病毒感染情况有重要意义,但该方法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在专业机构开展。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了解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肝脏病变程度,协助诊断,但对于甲肝的特异性诊断价值有限。

治疗原则

甲肝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休息、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为主,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但对于重型肝炎等重症患者需要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

休息: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肝脏修复。

营养支持: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对于食欲明显减退的患者,可适当静脉补充葡萄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对症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保肝药物改善肝功能(常用的有复方甘草酸苷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决定),对于有黄疸的患者可使用退黄药物等。重型肝炎患者需要进行加强监护、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应早期隔离治疗,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3周;对隐性感染者也应加强管理,避免其传播病毒。

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水果要洗净削皮后食用,提倡分餐制,餐具要定期消毒。

-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源被污染,加强对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处理。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便后等。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措施。甲肝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保护效果良好。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甲肝疫苗,对于高危人群(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接触甲肝患者的人员等)也应接种甲肝疫苗。

-被动免疫:对于近期与甲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一般在接触后2周内注射,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保护时间较短,一般为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