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岁不会说话的原因
1.生理因素
听力障碍:听觉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先天性听力损失或后天因感染、外伤等导致的听力受损,会使孩子无法正常接收外界声音信息,从而影响语言发育。研究表明,先天性听力障碍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3‰。
发音器官异常:如唇腭裂、舌系带过短等,会影响孩子正常发音。唇腭裂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82‰,舌系带过短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约为4%10%。
神经系统发育问题:脑损伤、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孩子语言中枢的发育和功能。例如,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约有70%存在语言发育迟缓。
2.环境因素
语言环境缺乏:如果孩子所处环境中语言刺激过少,如长期由沉默寡言或使用单一简单词汇的人照顾,孩子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就难以发展语言能力。
多种语言干扰:家庭中若同时使用多种语言,可能使孩子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混淆,导致语言发育延迟。
二、相关检查
1.听力检查
纯音测听:适用于能配合的孩子,通过让孩子听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判断其听力阈值,了解听力损失程度及性质。
耳声发射:可客观、敏感地反映耳蜗外毛细胞功能,常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也可用于2岁儿童辅助诊断。
听性脑干反应:能检测听觉传导通路功能,对判断听力损失部位有重要意义。
2.口腔及发音器官检查
口腔视诊:观察口腔结构,查看有无唇腭裂、舌系带过短等明显异常。
喉镜检查:可进一步观察喉部结构,排除声带等部位的病变。
3.神经系统检查
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用于排查脑部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全、脑萎缩等。
智力测试:常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等,评估孩子智力发育水平,判断是否存在智力障碍导致的语言发育迟缓。
孤独症相关评估:如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等,排查孤独症谱系障碍。
三、治疗方法
1.针对生理问题的治疗
听力障碍: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可选择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帮助孩子恢复部分听力,之后配合言语康复训练。
发音器官异常:唇腭裂需通过手术修复;舌系带过短可进行舌系带延长术,术后进行语音训练。
2.语言康复训练
一对一训练:由专业语言治疗师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从简单的发音、词汇学习逐步过渡到句子表达。
小组训练:让孩子与其他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一起训练,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提高孩子语言交流兴趣和能力。
家庭训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与孩子的语言互动,如描述日常活动、讲故事等,强化训练效果。
3.药物治疗
对于因神经系统发育问题导致语言发育迟缓且伴有相关症状的孩子,可能会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吡拉西坦,可改善脑功能;甲钴胺,可营养神经。
四、特殊人群提示
1.早产儿
注意事项:早产儿因大脑发育可能不成熟,语言发育迟缓风险相对较高。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语言发育里程碑,定期进行发育评估。
建议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可尽早干预,提高康复效果。
2.有家族语言发育迟缓史的孩子
注意事项:此类孩子遗传风险较高,家长应更注重语言环境营造,增加语言刺激。
建议原因:积极的语言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遗传因素的影响。
3.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
注意事项:除语言训练外,还需针对孤独症的社交障碍、刻板行为等进行综合干预,且训练过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耐心。
建议原因:全面干预有助于提高孩子整体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