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管炎全称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多发生在下肢。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1.疼痛:早期病人在一定的速度下行走一定的路程感到小腿或脚掌酸困、疼痛,被迫休息或慢走才能缓解。后期出现持续疼痛,尤其以夜间为重,形成静息痛,常使病人抱膝而坐。
2.发凉和感觉异常:患肢发凉、怕冷,对寒冷十分敏感,尤其以指(趾)端最为明显。因神经末稍受缺血的影响,患肢可出现疼痛感、针刺感、麻木感、烧灼感等异常感觉。
3.皮肤色泽改变:因动脉缺血使皮色异常苍白,由于浅静脉张力减低,皮肤在苍白的基础上也会出现潮红或青紫,肢体下垂时更为明显。
4.坏疽和溃疡:脉管炎的后期如果治疗不及时,加之误治、外伤、热敷等,很容易形成溃疡和干性坏死。
脉管炎的病因尚不清楚,综合国内外资料,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吸烟:指主动和被动吸烟者,烟碱能使血管收缩,戒烟可使病情好转,再吸烟后病情会复发、加重。
2.寒冷、潮湿:持续寒冷刺激或冻疮会使血管收缩。
3.感染:感染与脉管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常见的细菌感染为口腔、齿龈、扁桃体炎、疖痈和足癣等。
4.激素紊乱:脉管炎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80~90%),而且都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人认为,前列腺功能紊乱或前列腺液丢失过多,可使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前列腺素减少,并有可能使周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脉管炎。
5.遗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1~5%有家族史。不少学者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某些特殊位点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有关。
6.创伤:少数病人有肢体损伤史,如压伤、剧烈运动、长途行走等,发病可能与血管损伤有关。也有人认为外伤后刺激神经感受器,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其逐渐丧失对周围血管的调节作用,引起血管痉挛,长期痉挛导致血栓阻塞。
7.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近10年来自身免疫因素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专家们通过临床试验,产生自身抗动脉抗体。由此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患者的血管中,激活补体,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损伤。
8.血管神经调节障碍:植物神经系统对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调节功能失常,可使血管容易处于痉挛状态,从而导致血管壁增厚和血栓形成。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问题,请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