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板很痛,是怎么回事,怎么治疗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情况

(一)运动相关

1.过度劳累:长时间行走、跑步等剧烈运动后,脚部肌肉乳酸堆积可致脚板痛,平时缺乏运动者突然增加运动量时易出现,一般休息可缓解,持续运动可加重损伤。

2.运动损伤: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运动中脚部突然扭转、受力不当可引发,伴肿胀、活动受限等,不同损伤程度症状轻重有别。

(二)足部疾病

1.足底筋膜炎:长期站立或行走人群易患,足底筋膜反复微损伤致炎症,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首次行走脚板痛明显,久站或行走过久加重,查体足底筋膜附着处压痛。

2.跟骨骨刺:跟骨骨质增生形成骨刺刺激周围组织,行走时疼痛明显,晨起刚着地痛感显著,长时间行走后加剧。

3.足癣:真菌感染致足部皮肤皲裂、糜烂伴疼痛,常伴瘙痒、脱皮,具传染性,可接触传播。

(三)全身性疾病

1.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致周围神经病变,引起脚板对称性疼痛、麻木、蚁行感等,长期高血糖还可致足部血管病变,加重脚部不适。

2.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足部关节,出现脚板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多呈对称性,病情活动期症状明显,可伴关节畸形。

###二、治疗相关(非药物干预为主优先)

(一)休息与制动

1.运动过度或轻微损伤致脚板痛,应减少脚部活动、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必要时用支具制动,助脚部组织恢复。

2.足部疾病如足底筋膜炎等,休息是基础治疗,可缓解炎症刺激疼痛。

(二)物理治疗

1.冷敷:运动损伤初期(24~48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数次,减轻肿胀疼痛、收缩血管减少出血。

2.热敷:损伤48小时后,温度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

3.按摩:轻柔按摩脚板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足底筋膜炎等可由专业人员针对性按摩。

(三)针对病因治疗

1.足癣:保持足部清洁干燥,使用外用抗真菌药物,严重或外用效果不佳时,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及与其他疾病相互作用。

2.糖尿病相关脚板痛:关键控制血糖,规范诊疗下针对神经病变等治疗,如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等,依血糖情况调整方案。

3.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脚板痛:风湿免疫科规范治疗,用抗风湿药物等控制病情、减轻关节炎症和疼痛、延缓关节破坏。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脚板痛多与生长痛、运动损伤等有关,活泼好动易致运动损伤,家长观察脚部情况,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肿胀、活动障碍等及时就医,鉴别病理性疼痛,生长痛可适当休息、局部轻柔按摩缓解。

(二)老年人

老年人脚板痛常与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骨质疏松等有关,骨质退变、骨质疏松风险高,治疗时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止痛药物慎用,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足部血液循环差,康复注重休息和适当康复措施。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脚板痛与体重增加、激素变化等有关,体重增加致脚部负担加重,激素变化致关节松弛,非药物干预为主,适当休息、抬高下肢减轻水肿、选合适鞋子,疼痛明显就医评估,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影响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