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短肠综合征是指因小肠被广泛切除后,小肠吸收面积不足而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是肠扭转、肠系膜血管栓塞和血栓形成后行肠切除术。主要临床表现为早期腹泻和后期严重营养不良,食物消化吸收几乎都在小肠内进行。

一、病因:

1.最常见的是肠扭转、肠系膜血管栓塞和血栓形成导致的肠切除术。

二、临床表现:

1.早期主要是腹泻。

2.后期会出现严重营养不良。

三、吸收特点:

1.铁、钙主要在空肠吸收。

2.胆盐、胆固醇、维生素B12在回肠吸收,回肠切除会明显影响相应营养物质吸收。

四、回盲段的重要性:

1.可延缓食糜进入结肠速度,让小肠内消化吸收更完全。

2.能阻止结肠内细菌反流,保持小肠内正常内环境。

五、小肠长度及切除影响:

1.正常小肠长度各地差异大,但个体肠吸收能力远超正常生理需要。

2.切除50%小肠可能不出现短肠综合征,小于100厘米则必定有不同程度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六、残留小肠代偿改变:

1.小肠黏膜高度增生,绒毛变长肥大。

2.肠线凹陷加深,肠管增粗延长,使吸收面积和吸收能力增加。

3.食物直接刺激可促使小肠代偿性增生,代偿期约需一到两年,半数病人有望完全代偿并恢复正常营养状态。

总结:短肠综合征是小肠广泛切除后的综合征,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残留小肠会有代偿改变,代偿期后部分病人可恢复较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