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疫苗发烧了怎么治疗

一、观察与监测

体温监测:密切关注体温变化,不同年龄段正常体温范围不同,儿童正常腋下体温在36℃-37℃,口腔体温略高0.3℃-0.5℃,直肠体温更高。若体温在38.5℃以下,可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若超过38.5℃需进一步处理。

全身状况观察:留意孩子或自身是否有其他不适,如寒战、咳嗽、头痛、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嗜睡等。

二、物理降温方法

适用于各年龄段:

-松开衣物:适当减少穿着的衣物和盖被,利于散热,以儿童为例,穿着过多会影响身体热量散发,不利于降温。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

三、药物降温注意事项(低龄儿童需谨慎)

不建议低龄儿童常规使用药物降温:6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使用药物降温可能带来较大风险。若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6个月以上儿童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但需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的年龄禁忌等要求,避免超剂量等错误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要点

儿童:除上述物理降温等措施外,要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防止因发热导致脱水,可少量多次饮用温水。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让其处于舒适环境中。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发热时更需密切监测,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发热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发热可能增加心脏负担,物理降温同时,若需用药应更加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

孕妇:孕妇发热需特别谨慎,物理降温是首要选择,若需用药必须咨询医生,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要权衡发热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后再决定是否用药及选择何种药物。

五、及时就医情况

若出现体温持续不降(超过3天仍高热不退)、精神状态极差(如儿童昏迷、大人意识模糊等)、伴有剧烈头痛、呼吸困难、抽搐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明确发热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