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
机制: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随着年龄增长(尤其50岁左右人群高发),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因素,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炎性粘连。当胳膊水平往上抬时,粘连的组织受到牵拉,就会引发疼痛,一般在肩关节外展到60°-120°这个范围时疼痛较为明显,这一范围被称为“疼痛弧”。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肩关节周围组织退变,更容易患肩周炎。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需要肩关节反复活动的工作,如打字员、画家等,患肩周炎风险增加。
(二)肩袖损伤
机制: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起稳定肩关节的作用。外伤(如跌倒时手外展着地或上肢过度上举、外展)或慢性劳损可导致肩袖损伤。当胳膊水平往上抬时,损伤的肩袖组织受到刺激或牵拉,会产生疼痛,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且随着年龄增加,肩袖组织本身的退变也会增加损伤风险。
年龄因素:年龄越大,肩袖组织发生退变,强度下降,肩袖损伤的可能性越高。
生活方式: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经常进行剧烈运动(如举重、棒球投掷等)的人群,肩袖损伤风险较高。
(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机制: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起于肩关节盂上方,经肩关节进入上臂。由于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如频繁的上臂旋转、前屈等动作,可引起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肩关节内的腱鞘发生炎症。当胳膊水平往上抬时,肌腱受到牵拉和摩擦,导致疼痛,常见于经常需要重复上臂活动的人群,如运动员、手工劳动者等。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因肌腱退变而发病。
生活方式:长期重复性上臂活动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发生几率。
二、评估与检查
(一)体格检查
视诊:观察肩关节有无肿胀、畸形等情况。肩周炎患者可能出现肩关节周围肌肉萎缩;肩袖损伤患者一般无明显外观异常,但严重损伤时可能有局部肿胀。
触诊:触摸肩关节周围压痛部位。肩周炎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多个部位可触及压痛,如肩峰下、结节间沟等;肩袖损伤患者在肩袖肌腱附着处有明显压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在结节间沟处有压痛。
活动度检查:测量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度,重点观察水平往上抬时的疼痛范围及活动受限程度。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尤其外展、上举明显;肩袖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外展上举到某一角度时力量减弱且疼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在做上臂前屈、旋后等动作时可诱发疼痛。
(二)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肩关节骨质情况,排除骨折、骨质增生等病变。肩周炎患者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或可见肩关节骨质疏松;肩袖损伤患者X线有时可见大结节处骨质硬化、囊性变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X线多无特异性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如肩袖是否撕裂、肩关节囊有无粘连、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有无炎症及损伤等。对于肩袖损伤,MRI可明确撕裂的部位和程度;肩周炎患者MRI可发现肩关节囊增厚、粘连等情况;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MRI可见肌腱腱鞘增厚、积液等表现。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休息
原理:让肩关节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胳膊水平往上抬疼痛,休息都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和组织的修复。
应用:减少引起疼痛的上臂活动,如避免长时间打字、避免过度上举手臂等。对于肩周炎患者,急性期应尽量减少肩关节活动;肩袖损伤患者在损伤初期需休息制动,避免加重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也应减少引起疼痛的上臂动作。
(二)物理治疗
热敷:
-原理:通过热传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炎症反应。一般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肩关节,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患者均可使用,但要注意避免烫伤,尤其老年人或皮肤感觉减退者要格外小心。
冷敷:
-原理:在损伤初期(一般24-48小时内),冷敷可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在肩关节部位,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适用人群:肩袖损伤等急性损伤早期,年轻患者可较好耐受冷敷,但要注意时间和温度。
按摩:
-原理:通过手法按摩放松肩关节周围肌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粘连。由专业人员进行肩部按摩,手法要轻柔,避免加重损伤。
-适用人群:肩周炎患者在缓解期可进行适当按摩,但肩袖损伤急性期不宜按摩,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按摩时要注意力度。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按摩时要注意手法和力度,避免引起不适。
(三)康复锻炼
肩周炎康复锻炼:
-钟摆运动:弯腰垂臂,让患侧手臂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及顺时针、逆时针画圈运动,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可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有助于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爬墙运动:面对墙壁站立,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使上肢尽量高举,每天重复多次,每次以能耐受的疼痛程度为准。适用于各年龄段肩周炎患者,但要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
肩袖损伤康复锻炼:在损伤修复后期,可进行一些轻柔的肩关节活动度锻炼,如外旋锻炼等,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加重损伤。一般从很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增加。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康复锻炼:进行上臂的轻柔旋转和拉伸锻炼,如缓慢的上臂前屈、后伸及旋转动作,但要避免引起疼痛的幅度。可在疼痛缓解后逐步增加锻炼强度。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胳膊水平往上抬疼痛的情况较少见,若发生多考虑外伤等因素。如玩耍时不当的牵拉导致肩关节损伤,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儿童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采用轻柔、趣味性的方式,避免因锻炼不当造成二次损伤。
(二)孕妇
孕妇由于身体重心改变,肩关节负担可能加重,容易出现肩部不适。若出现胳膊水平往上抬疼痛,要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治疗,可优先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适当热敷、轻柔按摩等,但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康复锻炼也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孕妇的肩部活动方式。
(三)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非药物干预时,要更加注意安全和适度。物理治疗时温度和时间要严格控制,避免烫伤或过度刺激。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活动范围和强度,防止因锻炼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同时,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避免肩关节受凉加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