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宫颈癌疫苗的必要性
(一)宫颈癌的危害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据相关研究统计,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二)疫苗的预防作用
1.针对HPV感染的预防
-防宫颈癌疫苗主要是针对高危型HPV的预防。例如二价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HPV18型,这两种亚型的HPV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亚型,能预防约70%的宫颈癌;四价疫苗除了针对HPV16和HPV18型外,还针对HPV6和HPV11型,可预防约70%的宫颈癌以及90%的尖锐湿疣;九价疫苗则能预防更多亚型的HPV感染,包括HPV6、11、16、18、31、33、45、52、58型,能预防约90%的宫颈癌、85%的阴道癌、50%的低级宫颈上皮内瘤变、60%的高级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90%的尖锐湿疣。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在病毒感染人体细胞之前就起到屏障作用,阻止HPV的感染,从而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接种符合年龄要求的宫颈癌疫苗后,人群中相关HPV感染率显著降低,进而使得宫颈癌的新发风险明显下降。
二、不同人群接种疫苗的情况
(一)女性人群
1.不同年龄阶段
-对于9-14岁的女性,由于此时身体尚未开始性生活,免疫系统相对更易接受疫苗刺激,且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应答效果较好。此阶段接种二价、四价或九价疫苗都能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而且按照程序接种的话,所需的接种次数相对较少,免疫反应也更强烈。
-15-45岁的女性,同样可以接种宫颈癌疫苗。虽然相对于9-14岁人群,免疫应答可能稍弱一些,但仍然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对于有性生活史的女性,也建议接种疫苗,因为即使已经有过性生活,仍然可能感染尚未被感染的高危型HPV亚型,疫苗对未感染的亚型仍有预防作用。
2.有性生活史的女性
-有性生活史的女性接种疫苗依然有必要。因为性生活是HPV感染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即使有过性生活,女性仍可能感染尚未接触过的HPV亚型,疫苗可以为其提供对其他未感染亚型的保护,降低后续感染其他高危型HPV的风险,从而减少患宫颈癌的可能性。
(二)男性人群
虽然男性感染HPV后自身发病的情况相对较少,但男性可能会成为HPV的携带者,将病毒传播给女性伴侣。接种宫颈癌疫苗对于男性来说,也可以减少其自身感染相关HPV亚型的风险,间接保护女性伴侣。例如四价疫苗中的HPV6和HPV11型,不仅与女性宫颈癌相关,也与男性的尖锐湿疣等疾病相关,接种四价或九价疫苗可以降低男性感染这些亚型HPV的几率,进而降低将病毒传播给女性的风险。
三、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
(一)禁忌人群
1.过敏体质者
-如果对疫苗中的活性成分、辅料等过敏,如对酵母过敏的人群,一般不建议接种宫颈癌疫苗。因为接种后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健康。在接种前,接种医生会详细询问过敏史,需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情况。
2.孕妇
-孕妇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目前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孕妇接种宫颈癌疫苗后,可能会增加流产、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所以孕妇应避免接种宫颈癌疫苗。如果在接种疫苗后发现怀孕,应停止后续的接种程序,待分娩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接种剩余剂量。
3.正在发热的人群
-正在发热的人群,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相对较低,此时接种疫苗可能会加重发热症状,或者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还可能增加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所以建议在发热症状消退后再考虑接种宫颈癌疫苗。
(二)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1.局部反应观察
-接种疫苗后,接种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一般这些反应会在接种后的1-2天内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沾水等,防止发生感染。如果局部反应持续加重或超过2-3天仍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2.全身反应观察
-少数人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全身反应,如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一般这些全身反应也是轻微的,多数在1-3天内自行消退。如果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或全身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综合来看防宫颈癌疫苗的必要性
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防宫颈癌疫苗是非常有必要接种的。它通过预防HPV感染,从根本上降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不同人群根据自身情况接种疫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益,虽然存在一些禁忌人群和接种后的注意事项,但总体而言,接种宫颈癌疫苗对于维护女性(以及男性间接保护女性)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