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通常由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一、病因
1.感染途径
(1)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皮肤、肺、中耳等)的细菌、真菌或病毒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脑内,形成脑脓肿。
(2)直接感染:邻近部位的感染灶(如中耳、乳突、鼻窦等)直接蔓延至脑内,引发脑脓肿。
(3)外伤性感染:头部外伤后,细菌通过破损的头皮或颅骨进入脑内,导致感染。
2.易感因素
(1)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如先天性免疫缺陷、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使患儿容易感染细菌、真菌或病毒。
(2)先天性疾病:如脑积水、神经管发育畸形等,可增加脑脓肿的发生风险。
(3)头部外伤:头部遭受外伤后,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引发脑脓肿。
二、临床表现
1.全身感染症状
(1)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或稽留热。
(2)寒战:患儿可出现寒战,四肢末梢发凉。
(3)乏力:患儿精神萎靡,全身乏力。
(4)食欲减退:患儿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2.颅内压增高症状
(1)头痛:头痛剧烈,呈持续性,尤以晨起或夜间为重。
(2)呕吐:频繁呕吐,呈喷射性。
(3)视神经盘水肿:患儿可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4)抽搐:部分患儿可出现抽搐,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限性发作。
3.局部症状
(1)定位体征:根据脓肿的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2)癫痫发作:部分患儿可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血培养:可培养出病原菌。
(3)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增多,蛋白含量升高。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可显示脑脓肿的部位、大小、形态等。
(2)头颅MRI:对脑脓肿的诊断更具优势,可显示脓肿的信号特点。
(3)脑电图:可协助诊断癫痫发作。
3.其他检查
(1)脑血管造影:可了解脑血管的情况,有助于诊断脑血管畸形等疾病。
(2)病原学检查:如脑组织穿刺活检、脓液培养等,可明确病原菌。
四、治疗
1.抗生素治疗
(1)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疗程一般为4~6周,或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使用2~3周。
2.手术治疗
(1)对于脓肿较大、有明显占位效应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脓肿。
(2)手术方式包括脓肿穿刺引流术和开颅脓肿切除术。
3.对症治疗
(1)高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2)抽搐患儿给予抗癫痫治疗。
(3)颅内压增高患儿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
五、预后
小儿脑脓肿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脓肿的部位、大小、病原菌的种类、治疗的早晚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合理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小儿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带患儿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