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想大便还拉不出来怎么回事

一、肠道疾病相关原因

(一)便秘

1.成因:

-年龄因素: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弱,肠道肌肉张力降低,尤其是缺乏运动时,更容易发生便秘。儿童若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或生活作息不规律,也可能出现便秘情况。比如幼儿添加辅食阶段,若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添加过少,就易引发便秘。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像一些办公室职员,长时间坐着工作,很少有机会活动,就较易出现老是想大便却拉不出来的感觉。另外,饮水量不足,会导致肠道内粪便干结,难以排出。

-疾病影响:某些肠道疾病如肠粘连、肠梗阻等,会阻碍粪便的正常通过。例如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因术后肠粘连导致肠道不通畅,出现排便异常。

2.表现: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有便意但难以排出,可能伴有腹胀等不适。

(二)直肠炎

1.成因:

-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直肠可引起直肠炎。比如不洁饮食导致细菌感染直肠,炎症刺激直肠黏膜,使患者频繁产生便意,但实际排便量少。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直肠时也会引发直肠炎,这种情况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如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直肠往往也会受到累及。

-放疗因素:盆腔部位进行放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放射性直肠炎,放疗导致直肠黏膜受损,出现老是想大便拉不出的症状。

2.表现:除了老是想大便拉不出外,还可能伴有直肠部位的疼痛、坠胀感,大便可能带有黏液、脓血等。

(三)结直肠肿瘤

1.成因:

-年龄因素:结直肠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细胞发生突变的几率增加。一般40岁以上人群患结直肠肿瘤的风险逐渐升高。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会增加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后代患结直肠肿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常人。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患结直肠肿瘤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肠道内环境不利于健康,容易引发肠道病变。

2.表现:除了老是想大便拉不出外,还可能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形状变细,可能伴有便血、消瘦等症状。

二、肛门直肠疾病相关原因

(一)痔疮

1.成因:

-职业因素:久坐、久站的职业人群易患痔疮,如教师、司机等。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影响直肠肛管部位的血液循环,导致静脉丛曲张形成痔疮。

-妊娠因素:女性妊娠期间,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影响直肠肛管静脉回流,容易诱发痔疮。而且妊娠后期,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2.表现: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脱出肛门外,刺激直肠黏膜,产生老是想大便的感觉,但实际排便困难。同时可能伴有便血,血色鲜红,一般在排便后点滴而下。

(二)直肠脱垂

1.成因:

-年龄因素:幼儿发育不全,骶骨弯曲度小,直肠黏膜下组织松弛,容易发生直肠脱垂;老年人肌肉松弛,盆底组织薄弱,也易出现直肠脱垂。

-腹压增加:长期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压增加的情况,会推动直肠向下脱出。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腹压持续增高,就可能引发直肠脱垂。

2.表现: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门外,刺激肛门周围组织,引起坠胀感,老是有便意却拉不出来,同时可能伴有排便不尽感。

三、其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一)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成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减慢,胃肠蠕动也会随之减慢。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都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出现老是想大便拉不出的情况。儿童时期发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成人则表现为全身代谢减缓相关症状。

-表现:除了肠道症状外,还伴有怕冷、乏力、皮肤干燥、反应迟钝等全身症状。

2.糖尿病:

-成因: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出现排便异常,包括老是想大便却拉不出来的情况。

-表现:除肠道症状外,还有血糖升高相关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同时可能伴有手脚麻木等神经病变症状。

当出现老是想大便还拉不出来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直肠指诊、结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改善这种情况也非常重要。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更要注意观察相关症状,及时发现问题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