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血小板药物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血栓素A₂(TXA₂)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对大多数心肌缺血患者是基础用药之一,可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生风险。
2.适用情况:无禁忌证的心肌缺血患者均应服用,尤其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风险较高的患者,能有效减少缺血事件复发。
3.特殊人群: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胃肠道反应及出血风险,应评估肾功能等情况;儿童心肌缺血极为罕见,一般不考虑使用阿司匹林。女性使用时需关注与雌激素相关的出血等风险差异。
二、他汀类药物
(一)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还具有稳定斑块、抗炎等多效性作用,对改善心肌缺血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二)适用情况
所有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肌缺血患者,无论基线LDL-C水平如何,都应使用他汀类药物将LDL-C降至目标值以下,如对于高危的心肌缺血患者,需将LDL-C降至<1.8mmol/L。
(三)特殊人群
老年人使用时需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等指标,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儿童心肌缺血罕见,一般不涉及他汀类药物使用;女性使用时需关注药物对代谢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个体差异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三、β受体阻滞剂
(一)作用机制
通过阻断心脏β₁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区的供血-供氧平衡,还可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二)适用情况
无禁忌证的心肌缺血患者,如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在发病早期使用可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等风险。
(三)特殊人群
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心率和血压的监测,避免过度减慢心率和过低降低血压;儿童心肌缺血极少用此类药物;女性使用时需考虑激素水平对药物代谢和作用的影响,如部分女性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与男性不同。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一)作用机制
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同时抑制心肌重构;ARB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发挥类似作用,可改善心肌缺血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预后。
(二)适用情况
伴有左心室功能不全、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心肌缺血患者,ACEI或ARB是常用药物,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三)特殊人群
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肾功能变化,尤其是双侧肾动脉狭窄等患者禁用;儿童心肌缺血不涉及此类药物;女性使用时需关注对血压和肾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咳嗽等不良反应(ACEI较常见)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