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丘疹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是一种良性肿物。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也可发生于新生儿。具体分析如下:
1.病因:
原发性:可能与汗管受损或外伤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植入有关。
继发性:常发生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皮肤磨削术后。
2.临床表现:
粟丘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好发于眼睑周围,表现为坚实的丘疹,表面光滑,可呈肤色或淡黄色。
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因挤压或感染而出现炎症反应。
3.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不难诊断。
必要时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4.治疗:
对于较小的粟丘疹,一般无需治疗,可自行消退。
较大的粟丘疹可通过消毒后用针挑破表皮,挤出内容物,然后涂以红霉素软膏。
也可采用激光、电灼等方法治疗。
5.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外伤。
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
如有皮肤疾病,应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