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与北芪有什么不同

来源与植物基源方面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北芪是黄芪的一种,一般特指产于中国北方地区的黄芪,在植物基源上与黄芪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产地来源的药材。

性状方面

黄芪:呈圆柱形,少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北芪:性状上与黄芪基本一致,由于产地等因素,其外观等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别,但总体符合黄芪的性状特征范畴,只是强调了产地为北方。

功效与作用方面

两者功效作用基本相同,都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例如在补气方面,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等,北芪作为黄芪的一种,同样具备这些药理作用基础上的功效体现。从临床应用来看,都可用于治疗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等,还能用于气血亏虚等病症的调理等。

适用人群与禁忌方面

适用人群:一般来说,气虚体质的人群较为适用,无论是黄芪还是北芪,对于有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脾气虚表现,或者是表虚自汗等情况的人群都可考虑应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只要符合气虚的证候表现,在有相应适应证时都可能会用到,但儿童等特殊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禁忌:表实邪盛、湿阻气滞、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型的人群不宜使用。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病史的人群,比如有严重肝肾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使用黄芪或北芪时需要格外谨慎,应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因为中药的使用可能会对机体的代谢等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结合基础疾病情况综合判断。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也需要咨询医生,评估风险效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