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献血的好处
1.对献血者自身健康的好处
-促进血液新陈代谢:定期适量献血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加快血液的更新换代。研究表明,献血后,人体会加速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使骨髓保持旺盛的造血活力,一般在献血后的1-2天,外周血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例如,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400毫升,身体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而且新生成的血液往往更年轻、更具活力。
-降低某些疾病的风险
-降低缺铁性贫血风险:对于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等非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定期献血可以减少体内铁的储存量,避免铁过载对身体造成的潜在危害。因为体内铁过多可能会增加氧化应激反应,损伤细胞,而适当献血有助于维持体内铁的平衡,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有研究发现,献血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当血液黏稠度降低时,血液循环会更加顺畅,心脏和血管的负担也会减轻。例如,一项对长期献血者的跟踪研究显示,献血者发生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比未献血者低约20%-30%。这是因为献血去除了血液中过多的红细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使血液稀释,改善了血流状态。
2.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拯救他人生命:血液是临床救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对于失血过多的患者,如外伤大出血、手术中失血、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等,及时输注合适的血液制品可以挽救他们的生命。例如,在交通事故导致大量失血的紧急情况下,献血者献出的血液能够迅速用于患者的抢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二、献血的坏处
1.短期可能出现的不适
-轻度不适症状:部分献血者在献血后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献血后血容量短时间内有所减少,导致脑部供血相对不足。一般情况下,这种症状会在休息1-2小时后逐渐缓解。例如,有些献血者在献血结束后立即起身活动,就可能会出现头晕的情况,而适当休息并补充一些水分后,症状大多能得到改善。
-局部穿刺部位问题:献血时需要进行静脉穿刺,少数献血者可能会出现穿刺部位淤血、疼痛等情况。如果穿刺后按压不当,就容易导致局部淤血,一般通过正确的按压方法(按压时间通常为5-10分钟,力度适中)可以有效避免。但如果按压时间不足或方法不正确,就可能会出现局部淤血、疼痛等不适。
2.特殊人群需谨慎考虑的情况
-贫血患者:本身患有贫血的人,如血红蛋白低于110g/L的女性或低于120g/L的男性,不适合献血。因为献血会进一步减少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加重贫血症状,可能会导致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加重,影响身体健康。
-低血压患者:血压过低的人(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低于60mmHg)献血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反应。献血后血压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加重,出现晕厥等情况。这类人群在献血前应该先咨询医生,评估自身是否适合献血。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孕妇献血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自身的身体恢复,哺乳期女性献血则可能会影响乳汁的分泌量和质量,所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一般不建议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