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体种类及来源
血液病毒感染主要由各类病毒引起,常见的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可通过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母婴传播等途径使病毒进入人体血液从而引发感染;乙肝病毒(HBV)可经输血、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以及破损皮肤黏膜接触含病毒血液等方式感染血液;丙肝病毒(HCV)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破损皮肤黏膜接触、性传播等途径导致病毒进入血液引发感染;EB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如唾液交换等)使病毒进入血液,进而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相关感染情况。
二、传播途径相关因素影响
输血相关:如果输入了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就会直接让病毒进入受血者血液引发感染,对于有输血史人群,若输血来源不安全则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相关病毒的母亲在妊娠、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比如乙肝病毒、HIV等都存在这种母婴传播导致胎儿或婴儿血液感染的可能。
性传播:通过无保护的性行为,如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中黏膜或破损皮肤使病毒进入对方血液引发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也可通过性传播途径导致血液感染。
破损皮肤黏膜接触:当皮肤或黏膜有破损时,接触到含有病毒的血液等体液,例如共用注射器吸毒,注射器上残留的含病毒血液可通过破损皮肤进入人体血液引发感染;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若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也有感染血液病毒的风险。
三、不同人群感染特点及风险
儿童:若儿童有输血史且输血来源未严格筛查,或者母亲为病毒感染携带者,在分娩等过程中就易感染血液病毒。儿童自身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临床症状,且在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特别关注感染对其健康的长期影响。
成年人:有高危性行为(如无保护的多性伴行为)、共用注射器等行为的成年人,感染血液病毒风险较高。例如有吸毒史且共用注射器的人群,是丙肝病毒等血液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有多个性伴侣且不采取安全措施的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风险增加。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自身免疫力较弱,对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更容易遭受血液病毒的侵袭,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难控制,恢复也相对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