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发生在30-50岁的经产妇。其主要病因是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侵袭到子宫肌层,并伴以周围肌层细胞代偿性肥大增生。主要症状有:
1.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严重者可导致贫血。
2.痛经:呈进行性加重,多位于下腹正中,可放射至腰骶部、肛门及大腿。
3.其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白带增多等症状。
目前,子宫腺肌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有关,也可能与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高雌激素血症等因素有关。
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质地硬、有压痛,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血清CA125测定、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生育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1.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孕激素、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
2.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生育要求但病变局限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3.介入治疗:通过子宫动脉栓塞术等方法,减少子宫动脉血流,从而缓解症状。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劳累、保持心情愉悦,同时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