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胃底腺性息肉是胃息肉的一种类型,属于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良性隆起性病变,其主要起源于胃底腺的上皮细胞,是胃内常见的息肉样病变。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影响胃黏膜微环境,与胃底腺性息肉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胃底腺性息肉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底腺性息肉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相对更易罹患该病。
3.遗传因素:部分遗传因素可能参与胃底腺性息肉的发生发展,但具体遗传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三、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胃镜检查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隐痛等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若息肉较大,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梗阻等情况,但此类情况相对少见。
四、诊断
主要依靠胃镜检查,胃镜下可观察息肉的形态(多为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大小等特征,同时通常会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性质,排除恶变等情况。
五、治疗及注意事项
1.随访观察:对于较小(直径一般<1cm)且无症状的胃底腺性息肉,可定期进行胃镜随访,监测息肉变化情况。
2.内镜下治疗:若息肉较大、有恶变倾向或出现明显症状时,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等操作。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可能增加恶变风险,需更密切关注息肉变化,遵循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胃镜。
-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因为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有助于减少胃底腺性息肉的进一步发展。
-儿童:胃底腺性息肉相对少见,若儿童发生,应谨慎处理,优先考虑非手术的合适干预方式,密切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