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取栓的治疗流程
1.患者评估与筛选
-时间窗判断:一般来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取栓的时间窗通常在发病后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内,但需严格评估患者的受益风险比。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时间窗可适当延长,有时可延长至24-48小时。年龄因素会影响时间窗的判断,老年患者可能时间窗相对更宽,但需综合考虑其基础健康状况、梗死灶的大小等。例如,对于70岁以上的患者,如果一般状况较好,梗死灶不是特别大,可能在发病6小时后仍有取栓的机会。生活方式方面,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评估时需要更谨慎,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复发的可能。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的患者,需要在术前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适当范围(一般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以降低取栓过程中的风险。
-影像学评估:需要进行头颅CT、头颅MRI+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等检查。通过这些检查来明确梗死的部位、范围、血管闭塞的情况等。例如,头颅CT可以初步排除脑出血等禁忌证,同时观察梗死灶的大致情况;MRA或CTA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闭塞部位,帮助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取栓治疗。
2.取栓操作过程
-穿刺插管:通常选择股动脉作为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后,通过导管插入技术将导引导管放置到闭塞血管的近端。这一过程需要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下进行,以精确引导导管的位置。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血管较细,操作难度更大,需要更精细的操作技巧,并且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血管。
-取栓装置操作:将取栓导管或取栓支架等装置通过导引导管送到血管闭塞部位,利用取栓装置捕获血栓并将其取出。例如,对于不同类型的血栓,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取栓装置。如果是新鲜的血栓,可能使用机械取栓装置来直接抓取血栓;如果是陈旧性血栓伴有机化等情况,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技术。
3.术后处理与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生命体征更容易出现波动,需要更加频繁地监测。例如,要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血压和心率,每小时监测血氧饱和度等。
-神经系统评估:通过神经系统检查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如意识状态、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等。术后要定期进行神经系统评估,一般术后24小时内每1-2小时评估一次,之后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评估间隔。对于儿童患者,神经系统评估需要更加细致,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术后神经功能的变化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需要借助专业的儿童神经评估量表等进行评估。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再灌注损伤:取栓后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表现为脑水肿等。需要使用甘露醇等药物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在使用脱水药物时要注意血压的变化,避免因脱水导致血压过低。
-出血转化: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转化的迹象,如头痛加剧、意识障碍加重等。一旦出现出血转化,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调整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血管弹性差,出血转化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警惕。
脑梗取栓是一种针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严格的患者筛选、精细的操作过程和术后密切的监测与处理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整个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因素,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