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淋巴肿大怎么回事

一、腋下淋巴肿大的原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可引发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导致腋下淋巴结肿大。例如,上肢、胸壁、乳腺等部位的皮肤软组织感染,炎症蔓延至腋下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使其肿大、疼痛。蜂窝织炎是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可致使腋下淋巴结反应性肿大。

病毒感染: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人体后,可能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导致全身淋巴结肿大,包括腋下淋巴结。

其他病原体感染:结核杆菌感染可引发腋窝淋巴结结核,初期淋巴结肿大、无痛,随病情发展,可相互粘连、融合,形成寒性脓肿。此外,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能导致腋下淋巴结肿大。

2.肿瘤因素

原发性肿瘤:如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导致腋下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

转移性肿瘤: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等,可通过淋巴转移至腋下淋巴结,引起肿大。以乳腺癌为例,腋窝淋巴结是其常见的转移部位,若乳腺癌细胞侵犯腋下淋巴结,可导致淋巴结肿大、变硬,与周围组织粘连。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这类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包括淋巴系统,导致腋下淋巴结肿大。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50%可出现淋巴结肿大,腋下淋巴结受累较为常见。

4.其他因素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别嘌醇等,可能引起药物热伴淋巴结肿大,停药后症状可能缓解。

脂质沉积病:如戈谢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缺乏,导致脂质在体内蓄积,可引起肝脾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包括腋下淋巴结。

二、腋下淋巴肿大的检查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了解肿大淋巴结的大小、数目、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等,初步判断其性质。例如,急性淋巴结炎所致的肿大淋巴结,质地较软、有压痛;而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活动度差。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血生化检查: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

病原体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EB病毒抗体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形态、结构、血流情况等,对于判断淋巴结的良恶性有重要价值。良性淋巴结多呈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血流信号正常;恶性淋巴结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血流丰富。

CT或MRI检查:能更全面地观察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评估肿瘤转移等情况有帮助。

4.病理检查:通过淋巴结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是明确病因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可确定淋巴结肿大是由炎症、肿瘤还是其他疾病引起。

三、腋下淋巴肿大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淋巴结肿大: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病毒感染导致的,多采用对症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对于结核性淋巴结炎,需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

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瘤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转移性肿瘤则需针对原发肿瘤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及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进行治疗。

2.对症治疗:对于肿大淋巴结引起疼痛、发热等症状,可采取对症处理。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和发热。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注意事项: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腋下淋巴结肿大可能是感染的早期表现。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有无发热、咳嗽、哭闹不安等,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给孩子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药。

建议原因:儿童用药需谨慎,不当用药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且儿童病情变化快,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2.孕妇

注意事项:孕妇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避免自行用药,如需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建议原因:孕期用药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确保母婴安全是首要原则。

3.老年人

注意事项: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腋下淋巴结肿大可能增加原有疾病的管理难度。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关注淋巴结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议原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药物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多种疾病共存时,需综合考虑治疗方案,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