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因素
1.年龄:老年人睡眠模式改变,浅睡眠增多,且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因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更易出现失眠。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分泌减少,影响睡眠节律。
2.身体不适:疼痛(如关节炎、头痛等)、瘙痒、呼吸困难、夜尿频繁等会干扰睡眠。像关节炎患者夜间关节疼痛加剧,影响入睡和睡眠维持。
二、心理因素
1.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常见。焦虑时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担心各种事情,难以放松入睡;抑郁患者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睡眠节律紊乱。如职场人士面临工作压力,易出现焦虑性失眠。
2.心理创伤: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如亲人离世、自然灾害等),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失眠,脑海中反复浮现创伤场景,难以平静。
三、环境因素
1.睡眠环境:噪音、强光、温度不适(过热或过冷)、床垫和枕头不舒适等影响睡眠。比如睡眠环境噪音大,会打断睡眠周期,导致易醒。
2.生活环境改变:旅行、搬家等,睡眠环境陌生,身体需要时间适应,可能引发短期失眠。
四、生活方式因素
1.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倒班工作等扰乱生物钟。如长期夜班工作者,生物钟失调,白天难以进入深度睡眠。
2.睡前习惯: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其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睡前大量运动使身体兴奋;睡前饮用咖啡、茶等含咖啡因饮品,刺激神经系统,都不利于入睡。
五、药物和物质因素
1.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降压药、皮质类固醇等可能影响睡眠。例如,部分降压药可能引起心悸、头痛等不适,干扰睡眠。
2.物质滥用:长期饮酒、吸烟,酒精起初助眠,但随后扰乱睡眠结构;尼古丁是兴奋剂,睡前吸烟影响入睡。突然戒断酒精、毒品等,也会出现戒断反应导致失眠。
六、疾病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出现睡眠障碍。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夜间异动,干扰睡眠。
2.精神系统疾病:精神分裂症等,患者思维、情感紊乱,睡眠受到严重影响。
3.其他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如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加快,神经兴奋,易失眠。
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作息不规律、睡前过度兴奋、环境变化等易致失眠。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睡前营造安静、舒适环境,避免睡前激烈活动和使用电子设备。
2.孕妇:孕期身体变化大,激素水平波动、身体不适(如腰酸背痛、尿频等)易失眠。孕妇可采用左侧卧位,使用孕妇枕增加舒适度,睡前适量散步、喝热牛奶助眠。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慢性疾病多,药物使用也多,更易失眠。子女应关注老人睡眠情况,帮助调整睡眠环境,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药物副作用影响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