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眠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前兆
1.神经系统疾病
失眠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表现之一。帕金森病患者中,高达60%90%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失眠较为常见。研究表明,帕金森病会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如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影响神经调节功能,进而干扰睡眠觉醒周期。此外,阿尔茨海默病在早期也可能出现失眠症状。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和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影响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破坏正常睡眠结构。失眠可能在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前数年就已出现,约20%4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存在睡眠紊乱,失眠是其中常见表现。
2.精神心理疾病
抑郁症常伴有失眠症状,约70%9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以早醒为特征的失眠尤为常见。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异常,影响情绪调节和睡眠中枢,导致失眠。焦虑症同样容易引发失眠,约80%的焦虑症患者有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等失眠表现。焦虑情绪使大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干扰正常睡眠启动和维持机制。
3.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心肌缺血导致胸痛、心悸等不适,容易引发失眠。研究显示,约30%5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失眠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心力衰竭患者因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也常出现失眠,其失眠发生率可达40%60%。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部淤血,影响呼吸,进而干扰睡眠。
4.呼吸系统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由于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夜间频繁觉醒,出现失眠症状。这类患者失眠发生率较高,约70%8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尤其是在夜间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睡眠,导致失眠,约30%50%的患者存在睡眠问题。
5.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悸、多汗、烦躁等症状,从而引发失眠,失眠发生率约为50%70%。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虽然新陈代谢减慢,但也可能因黏液性水肿、畏寒、乏力等不适导致失眠,约20%40%的患者存在睡眠问题。
6.其他疾病
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患者因关节疼痛,在夜间休息时疼痛加剧,影响睡眠,导致失眠,约60%80%的关节炎患者存在睡眠障碍。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夜间平卧时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引起烧心、胸痛等不适,干扰睡眠,约40%60%的患者有失眠表现。
二、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睡眠结构会发生改变,深睡眠时间减少,浅睡眠时间增多,更易出现失眠。若老年人出现失眠,应首先排查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因为这些疾病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降低,在使用助眠药物时需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医嘱,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健康。
2.孕妇: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身体不适等原因,容易出现失眠。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改善失眠,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如保持规律作息,睡前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刺激性饮品,采取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等。若失眠严重影响生活,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干预措施。
3.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生活作息不规律、学习压力等都可能导致失眠。家长应帮助儿童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让儿童在睡前过度兴奋,如避免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玩电子游戏。儿童身体对药物敏感,应避免随意使用助眠药物,若失眠问题持续存在,需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诊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相关治疗药物
1.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等作用。
2.佐匹克隆:为环吡咯酮类第三代催眠药,可有效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3.褪黑素: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外源性补充褪黑素可调整睡眠觉醒节律,改善失眠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