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急性肾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通常数小时至数天)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导致体内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二、病因分类
(一)肾前性
多因血容量不足、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及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常见于严重脱水(如腹泻、呕吐)、大出血、休克、心功能不全等,使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二)肾性
由肾实质损伤引起,包括肾小球、肾小管或肾间质病变。例如急性肾小管坏死(常因缺血、肾毒性物质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三)肾后性
通常是尿路梗阻所致,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肿瘤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功能。
三、临床表现
(一)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1.少尿期:一般持续1~2周,表现为少尿(<400ml/d)或无尿(<100ml/d),出现水肿、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还可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呼吸困难等尿毒症症状。
2.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易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氮质血症逐渐改善,但仍可能存在虚弱等表现。
3.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恢复正常,症状逐渐缓解,但部分患者仍可能遗留轻度肾功能异常。
(二)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尿量可不减少,但血肌酐仍进行性升高,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易被忽视。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血肌酐升高(48小时内血肌酐升高≥26.5μmol/L或7天内血肌酐较基础值升高≥50%)、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如电解质、酸碱平衡、肾功能等)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等)明确病因,鉴别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
五、治疗原则
(一)纠正可逆病因
针对肾前性病因补充血容量,肾后性病因解除梗阻(如手术取石、放置输尿管支架等),肾性病因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免疫抑制治疗肾小球肾炎等)。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如纠正高钾血症(可使用钙剂、碳酸氢钠等)、低钠血症等,治疗代谢性酸中毒。
(三)营养支持
保证热量摄入,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补充营养,避免蛋白质分解增加。
(四)防治并发症
如防治感染、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急性肾衰竭多因感染、脱水、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引起,肾脏代偿能力差,需密切监测液体平衡,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及时处理原发病,加强护理,注意预防感染。
(二)老年人
老年人急性肾衰竭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肾功能储备差,应重视基础疾病管理,谨慎使用肾毒性药物,监测肾功能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身体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