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趾骨基底骨折

一、定义

第五趾骨基底骨折指的是足部第五趾骨靠近足部近端基底部发生的骨质连续性中断,该部位在足部的结构与功能中起着维持平衡和协助行走的作用。

二、常见原因

1.直接暴力:如重物砸伤、外力直接撞击等,可使第五趾骨基底直接受力,超过骨骼承受限度引发骨折。生活中,不慎被掉落的重物砸到足部,或是运动时足部受到他人直接踢撞等都可能导致。

2.间接暴力:常见于行走或运动时足部突然扭转、内翻或外翻,如在不平整路面行走时足部意外扭伤,此时通过韧带传导的应力作用于第五趾骨基底,导致骨折。

3.骨质疏松:老年人或绝经后女性因骨质流失,骨密度降低,骨骼强度下降,即使受到相对较小的外力,也更易发生第五趾骨基底骨折。

4.疲劳性骨折:长期反复的微小创伤积累,常见于运动员、士兵等需长时间行走、跑步或进行高强度训练的人群,由于第五趾骨基底反复承受压力,导致骨小梁损伤,最终发展为骨折。

三、症状表现

1.疼痛:骨折部位出现剧烈疼痛,活动或触碰时疼痛加剧,影响行走及足部正常活动。

2.肿胀:受伤部位周围软组织因损伤出现肿胀,皮肤可能伴有淤血、青紫。

3.畸形:部分骨折移位明显者,可见第五趾骨基底处外观变形。

4.功能障碍:患者无法正常负重行走,足部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四、检查方法

1.X线检查:是诊断第五趾骨基底骨折的常用方法,能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骨折,X线难以明确诊断时,CT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骨折细节。

3.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骨折部位,了解疼痛、肿胀程度及是否有骨擦感等体征,初步判断骨折情况。

五、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在局部麻醉下,医生通过手法将骨折断端复位,恢复骨骼正常解剖位置。

固定:复位后,常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足,保持骨折部位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康复训练:固定期间,患者可进行足趾的主动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拆除固定后,逐渐增加足部的负重和活动范围,进行康复锻炼,恢复足部功能。

2.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困难或累及关节面的骨折。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直视下进行复位,并使用克氏针、螺钉或钢板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断端,以确保骨折稳定愈合。术后同样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经皮穿针固定术:对于部分特定类型的第五趾骨基底骨折,可在X线引导下,经皮穿入克氏针固定骨折部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六、常用药物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可缓解骨折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2.消肿药物:如迈之灵,有助于减轻受伤部位的肿胀。

七、康复与护理

1.一般护理

抬高患肢:休息时将患足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观察肢体情况:密切观察患足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保持固定装置的稳固:避免石膏或支具松动、移位,影响骨折愈合。

2.康复锻炼

早期:在固定期间,进行足趾的主动屈伸活动,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每天34组,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中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固定后,逐渐增加足部的活动范围,如踝关节的屈伸、旋转运动,以及足部的内翻、外翻运动,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后期:加强足部肌肉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以及进行站立、行走练习,逐渐恢复正常的足部功能。

八、生活方式建议

1.饮食方面:增加富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牛奶、鸡蛋、鱼肉、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骨折愈合。戒烟限酒,避免影响骨骼的血液供应和愈合。

2.日常活动:骨折愈合期间,尽量减少患足负重,借助拐杖或轮椅辅助行动,防止骨折移位。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注意休息。穿着合适的鞋子,选择宽松、舒适、支撑性好的鞋子,减轻足部压力。

九、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骨折的治疗外,还需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摔倒,防止二次骨折。

2.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骨骼塑形能力强,轻微的移位可能在生长过程中自行矫正。治疗时应尽量选择创伤小的方法,避免影响骨骼生长。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耐受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家长需密切陪伴,防止儿童因好动导致固定装置松动或骨折移位。

3.孕妇:孕妇发生第五趾骨基底骨折,在治疗和用药时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保守治疗时,固定装置的选择要考虑孕妇的舒适度,避免对腹部造成压迫。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同时注意营养补充,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