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变质的判断
药物过期后可能会发生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从外观上看,比如扑热息痛片(对乙酰氨基酚片),若出现片剂变色、粘连、霉变、有异味等情况,基本可判定已变质。从化学角度分析,药物的有效成分可能会分解,导致含量降低,超过有效期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含量往往达不到标准要求。例如有研究表明,一些药物超过有效期后,有效成分会以较快速度降解,使得药物原本的治疗作用无法保证。
二、过期药物的安全性风险
1.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过期的扑热息痛片,由于有效成分含量下降,服用后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退热、止痛效果。比如原本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或退热时能快速发挥作用,过期后可能无法有效缓解症状,耽误病情的控制。
2.毒性风险
药物过期后不仅有效成分变化,还可能产生有害的降解产物。这些降解产物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可能会增加肝肾等器官的代谢负担,甚至可能引发毒性反应。有相关毒理学研究发现,某些过期药物的降解产物会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儿童
儿童的肝肾功能还未发育完全,过期药物的不良影响可能更明显。如果给儿童服用过期的扑热息痛片,由于药物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儿童尚未成熟的肝肾功能造成更大损害,而且也不能保证其能安全有效地发挥退热、止痛作用,所以应绝对避免给儿童使用过期的扑热息痛片等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过期药物的安全性风险对于老年人来说更高,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家中若有过期药物,应及时处理,避免误服。
3.肝肾功能不全者
本身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群,其代谢药物的能力较差,过期药物中的有害成分更难被代谢排出,会在体内蓄积,进一步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所以这类特殊人群更要注意避免使用过期药物,一旦发现药物过期,应妥善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