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大致情况
流行现状
根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在中国一般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约9.75%下降至2014-2015年的6.1%左右。但总体而言,中国仍有相当数量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据估算目前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仍较多,具体人数会因不同的统计口径和时间而有所波动,不过大致在数千万级别。从年龄分布来看,不同年龄段感染情况有差异,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成为携带者,而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近年来新生儿中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降低,中青年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也有一定比例分布,老年人群中也有部分既往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情况。从性别角度,男女之间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比例在整体人群中无显著的绝对性别差异,但在不同的感染途径等因素影响下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别,比如母婴传播主要导致新生儿中一定比例的感染,男女婴在这方面无明显性别倾向。从生活方式角度,一般正常的生活接触如共同办公、握手、一起进餐等不会传播乙肝病毒,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正常交往不会造成病毒的广泛传播,但如果有血液暴露等高危行为可能会有病毒传播风险。对于有乙肝病史的人群,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恢复且产生保护性抗体的不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持续携带乙肝病毒的人群需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乙肝五项、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等,以评估病情状态,及时发现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治疗等。
相关监测与管理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定期进行医学监测,包括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的合成、代谢等功能是否正常;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评估病毒复制活跃程度;腹部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形态结构等变化。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DNA定量较高等情况,则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等治疗干预。对于不同年龄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以及乙肝病情对肝脏的长期影响,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管理;成年人则要注意在工作生活中避免过度劳累、饮酒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老年人需要更加关注肝脏功能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对乙肝病情的影响,合理进行监测和管理。特殊人群如孕妇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进行母婴阻断等特殊的管理措施,以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