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其常见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
3.骨折:非外伤性或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4.呼吸系统问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从而影响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如果您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老年人群、有脆性骨折家族史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者、患有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肝病等)者,应及时就医,进行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此外,预防骨质疏松症也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海鲜、蔬菜等。
2.适量运动:适当的负重运动可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强度,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3.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建议每天适当晒太阳。
4.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5.定期体检: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骨折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您对骨质疏松症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