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疼是什么
偏头疼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疾病,多为单侧头部搏动性疼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发病机制
神经血管机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是重要机制。颅内血管周围的三叉神经末梢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导致血管扩张、血浆蛋白外渗等,进而引发神经源性炎症,最终导致头痛发作。
遗传因素:约60%的偏头疼患者有遗传背景。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与偏头疼的易感性相关,如编码离子通道、神经递质代谢相关蛋白的基因等。如果家族中有偏头疼患者,亲属患偏头疼的风险会增加。
神经递质因素:5-羟色胺(5-HT)系统紊乱在偏头疼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发作期患者脑内5-HT水平变化,5-HT受体功能异常可影响血管收缩和神经调节,从而诱发偏头疼。女性患者偏头疼发作常与月经周期相关,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影响5-HT系统有关。
不同人群偏头疼的特点
儿童:儿童偏头疼表现多样,可能有腹部疼痛(腹型偏头疼)、视觉症状(如闪光、视物模糊)等,与成人典型的单侧搏动性头痛表现不同。儿童偏头疼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个体差异大。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头痛性质,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如烦躁、哭闹、不愿活动等可能提示头痛。儿童偏头疼的诱发因素可能与睡眠不足、情绪紧张、某些食物(如巧克力、奶酪等)有关。
女性:女性偏头疼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在育龄期。月经前期、月经期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是女性偏头疼发作的重要诱因。妊娠期部分女性偏头疼发作频率可能降低,而产后尤其是哺乳期,偏头疼可能复发或加重。女性在围绝经期,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偏头疼的发作。
男性:男性偏头疼相对女性发病率低,但也有一定比例发病。男性偏头疼的诱发因素可能与压力、饮酒、某些职业因素(如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部肌肉紧张诱发头痛)等有关。
偏头疼的诱发因素
食物因素:某些食物可诱发偏头疼,常见的有含酪氨酸的食物(如奶酪、巧克力)、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如腌制品)、含苯乙胺的食物(如葡萄酒)、含谷氨酸钠的食物(如某些味精)等。这些食物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或血管功能诱发偏头疼。
环境因素:强光、噪音、强烈气味等环境刺激可诱发偏头疼。例如在光线过强的环境中,眼睛受到刺激,可能通过神经传导引发偏头疼发作。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易诱发偏头疼。当人处于压力大的状态时,体内会分泌一些激素,影响神经系统和血管功能,从而增加偏头疼发作的风险。
睡眠因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是偏头疼常见诱因。熬夜、作息不规律等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神经和血管的调节功能,导致偏头疼发作。
偏头疼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是重要依据,如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符合特定的头痛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特点。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头痛的发作情况,包括发作频率、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头痛的部位、性质、诱发及缓解因素等,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等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需与丛集性头痛鉴别,丛集性头痛多为单侧眼眶、颞部剧烈疼痛,呈钻痛或刺痛,发作频繁,有明显的周期性,常在夜间发作。还需与紧张性头痛鉴别,紧张性头痛多为双侧头部紧箍样或压迫性疼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一般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还需与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头痛鉴别,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可进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