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醉前评估
1.病史采集
-需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如是否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等,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增加气道管理的难度。例如,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需要更加注意气道的保护和药物的选择,避免诱发哮喘发作;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需要评估心功能对麻醉的耐受性。
-了解声带息肉的病程、症状严重程度等,如患者声音嘶哑的持续时间、是否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等,这有助于判断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情况以及麻醉方式的选择倾向。
2.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呼吸系统,包括肺部听诊,了解是否有肺部感染、哮鸣音等情况。对于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要评估气道梗阻的程度。心血管系统检查包括血压、心率、心电图等,评估心脏的基本功能状态。对于儿童患者,要检查口腔、咽喉部的解剖结构,判断气道的难易程度,如是否存在小下颌、扁桃体肥大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影响气管插管的操作。
二、麻醉方式的选择
1.全身麻醉
-适应证:适用于大多数声带息肉手术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因为儿童配合度差,全身麻醉更便于手术操作)以及病变范围较广、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或患者对气道管理有较高风险的情况。
-实施方式:一般采用静脉诱导联合吸入维持的全身麻醉方法。静脉诱导可选用丙泊酚等药物,快速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然后通过吸入七氟醚等挥发性麻醉药维持麻醉深度。在诱导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和循环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丙泊酚等药物对循环的抑制作用,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对药物的代谢速度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药物剂量。
2.局部麻醉
-适应证: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手术时间较短且配合良好的成年患者可考虑局部麻醉,但应用相对较少。例如,病变非常局限、患者能够很好配合手术操作的情况。
-实施方式:可采用表面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常用丁卡因等药物喷雾或涂抹咽喉部黏膜,达到麻醉效果;局部浸润麻醉则是在咽喉部病变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等。但局部麻醉时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感,且对于手术操作的配合程度要求较高,在儿童患者中几乎不采用局部麻醉,因为儿童难以配合局部麻醉的操作过程。
三、麻醉中的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
-心电图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等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方面的异常。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心电图监测都是必要的,尤其是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监测可以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等情况。
-血压监测:实时监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了解患者的循环状态。麻醉药物可能会引起血压的波动,对于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维持血压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对重要脏器灌注的影响。儿童患者的血压波动相对较大,需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调整对血压异常的判断标准。
-呼吸监测: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血氧饱和度等监测。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缺氧情况,对于声带息肉手术患者,由于手术操作在咽喉部,容易影响呼吸,所以呼吸监测尤为重要。例如,当患者出现呼吸抑制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麻醉药物剂量、辅助呼吸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因为儿童的呼吸储备功能相对较差。
2.气道管理监测
-在全身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气道的情况。使用喉镜进行气管插管时,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咽喉部黏膜。对于存在气道困难的患者(如通过体格检查评估为气道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准备困难气道处理设备,如喉罩、纤维支气管镜等。儿童患者由于气道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气道管理的难度更大,需要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进行操作,在气管插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导管的型号选择和插入深度,避免损伤气道。
四、麻醉后的管理
1.苏醒期管理
-患者苏醒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呼吸恢复情况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要注意防止患者发生呕吐、误吸等情况,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儿童患者,苏醒期要注意保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出现体温降低的情况。当患者苏醒不完全时,要避免过早拔除气管导管,待患者完全清醒、呼吸功能恢复良好后再拔除导管。
2.术后镇痛与护理
-对于全身麻醉的患者,术后可能会有咽喉部的不适,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如果患者有疼痛感觉,一般不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进行强效镇痛,可采用非药物镇痛方法或使用对呼吸抑制较小的镇痛药物。儿童患者术后要特别注意观察其呼吸和吞咽情况,防止发生误吸等并发症。要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减少对患者的刺激,促进患者的恢复。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术后的注意事项,如禁声休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促进患者声带息肉术后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