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与监测
1.体温监测:使用体温计密切监测儿童体温变化,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记录体温数值,了解体温波动情况。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波动较大,通过频繁监测能及时掌握体温动态。
2.一般状况观察: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饮食等情况。若儿童精神状态尚可,面色无明显异常,呼吸平稳,饮食如常,提示病情相对稳定;若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抽搐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二、物理降温
1.散热:适当减少儿童的衣物和被褥,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因为过多的衣物和被褥会影响散热,不利于体温下降。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10-15分钟,可帮助散热降温。温水擦浴能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且对于14岁儿童相对安全。
三、补充水分
1.鼓励多饮水:让儿童多喝温开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发热引起脱水。发热时儿童通过呼吸和皮肤蒸发的水分增多,多饮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体温情况:如果儿童体温超过38.5℃,或经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仍持续升高,或体温反复波动,需考虑就医。另外,若儿童体温低于38℃但伴有严重不适,如剧烈头痛、肌肉酸痛等,也建议就医评估。
2.伴随症状:当儿童发热伴有频繁呕吐、剧烈咳嗽、皮疹、颈部僵硬、抽搐等症状时,无论体温高低,都应立即带儿童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存在其他严重的疾病,如颅内感染、肺炎、出疹性疾病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4岁儿童属于青少年阶段)
1.药物使用禁忌: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退烧药等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因为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的代谢、耐受等情况不同,成人药物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2.个体差异:由于14岁儿童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如既往是否有基础疾病等,若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出现发热情况,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在发热时加重,需及时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