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免疫反应引起的肾脏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下是关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一些医疗和健康相关问题:

1.病因:

主要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如脓疱疮)后。

感染后,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炎症反应。

2.症状:

多数患者在感染后1-3周出现症状,如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肾功能不全。

儿童患者可表现为水肿、少尿,但一般无高血压。

3.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和肾脏病理检查等综合诊断。

尿液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血液检查可有补体C3下降。

肾脏病理检查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治疗:

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症状缓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给予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

治疗感染灶:如有感染灶,应积极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利尿、降压等。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一般不主张使用。

5.预后:

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可完全恢复。

少数患者可遗留慢性肾脏病。

6.预防:

预防链球菌感染,如及时治疗感染性疾病,注意个人卫生等。

患病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和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