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庭性眩晕是因前庭系统病变引发的眩晕,该系统负责平衡感与空间定向。引发原因复杂,以下从不同方面阐述:
1.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性眩晕常见原因。耳石本附着于内耳椭圆囊斑,因老化、外伤、内耳疾病等原因脱落,进入半规管。当头部运动,半规管内淋巴液流动带动耳石,刺激毛细胞,发送错误神经信号给大脑,大脑接收与实际不符的身体位置和运动信息,引发眩晕。临床数据显示,约半数以上不明原因的前庭性眩晕由耳石症导致。
2.梅尼埃病:病因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内耳膜迷路积水是主要病理特征。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膜迷路积水膨胀,刺激或损伤前庭感受器,引发眩晕。同时,患者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该病具有发作性特点,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等,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
3.前庭神经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前庭神经发生炎症反应,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导致前庭功能紊乱,进而出现眩晕。起病急,眩晕程度较重,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但一般不伴有听力下降。
4.中耳炎:中耳的急慢性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或经血液途径侵犯内耳,影响前庭功能。炎症刺激导致前庭感受器或前庭神经受损,引发眩晕。此外,患者还会有耳部疼痛、流脓、听力下降等中耳炎典型症状。儿童因咽鼓管短、平、宽,更易患中耳炎,从而增加前庭性眩晕风险。
5.头部外伤:头部受撞击、摔倒等外伤,可能损伤内耳结构或前庭神经。如颞骨骨折可直接破坏内耳组织,影响前庭功能;脑部震荡也可能间接影响前庭神经传导,导致眩晕。头部外伤后眩晕出现时间不定,可能受伤后即刻出现,也可能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症状轻重与损伤程度有关。
6.药物中毒:某些药物具有耳毒性,使用不当可损害内耳和前庭功能。常见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抗肿瘤药物(顺铂等)、袢利尿剂(呋塞米等)。药物在内耳蓄积,破坏毛细胞等结构,干扰前庭信号传导,引发眩晕。药物性眩晕通常起病隐匿,逐渐加重,停药后部分患者症状可缓解,但严重者可能遗留永久性损害。
7.脑血管疾病: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常见,因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致该系统血流减少,影响内耳及脑干的血液供应,前庭神经核缺血,引发眩晕。患者常伴有头痛、视觉障碍、肢体麻木等症状。小脑或脑干梗死、出血等脑血管意外也会累及前庭神经或其传导通路,导致突发且严重的眩晕,同时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共济失调等。
8.颈椎病:颈椎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可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包括内耳的血液供应,引发眩晕。此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也会导致前庭供血不足。这类眩晕常与颈部活动有关,颈部姿势改变时发作或加重,部分患者伴有颈部疼痛、僵硬及上肢麻木等症状。
9.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前庭系统功能逐渐衰退,耳石易脱落引发耳石症;血管弹性下降,患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导致前庭性眩晕几率上升。同时,老年人对药物耐受性降低,更易发生药物中毒性眩晕。
10.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疲劳,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易诱发内耳或前庭神经功能紊乱。缺乏运动致身体素质下降,影响血液循环,使内耳供血不足。此外,长期精神压力大,可引发自主神经功能失调,间接影响前庭系统功能,增加眩晕发作风险。
11.病史:有耳部疾病史,如中耳炎反复发作,内耳长期受炎症刺激,患前庭性眩晕风险高。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易导致血管病变,影响内耳血液供应,引发眩晕。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正处生长发育阶段,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发生前庭性眩晕时,可能难准确描述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行为,如烦躁不安、频繁哭闹、抓耳等,及时就医。儿童内耳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某些药物易造成损伤,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同时,加强对儿童的日常看护,减少头部外伤发生。
2.孕妇:孕期体内激素变化、血容量增加,可能影响内耳液体平衡,引发眩晕。孕妇发生眩晕,应立即坐下或躺下,防止摔倒,危及自身和胎儿安全。因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期保持充足休息、合理饮食,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可降低眩晕发作风险。
3.老年人:老年人常患多种慢性疾病,用药种类多,增加药物相互作用和中毒风险,使用可能影响前庭功能的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因老年人平衡能力差,眩晕发作时易摔倒致骨折等严重后果,家中应保持环境整洁、无障碍,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改善血管功能,对预防前庭性眩晕很重要。
三、治疗药物
1.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改善内耳循环,减轻头晕、眩晕症状。
2.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能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增加内耳供血,缓解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