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患儿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治疗。口腔疱疹疼痛明显患儿,局部可喷涂西瓜霜、锡类散等。
抗病毒治疗: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气雾剂、干扰素等可用于口腔喷雾,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有一定疗效。
重症病例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增快、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就医,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喝水,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