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以下是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一些常见问题解答:
1.病因:
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不安全的注射、输血、共用注射器等行为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母亲患有乙肝,在分娩或生产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2.症状:
大多数乙肝患者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可能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发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等症状。
3.诊断:
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是否患有乙肝。
实验室检查包括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定量、肝功能等。
4.治疗:
目前乙肝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保肝药物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病毒载量、肝功能、肝脏纤维化程度等因素。
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并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5.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未感染乙肝病毒的高危人群,如新生儿、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等,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避免与乙肝患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
不吸毒,不共用注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