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偏高的定义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正常参考值一般在[具体正常参考值范围],当检测结果高于正常范围时即为APTT偏高。
二、常见原因
(一)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1.血友病
-性别与年龄因素:多见于男性儿童及青少年,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引起。例如血友病A是因凝血因子Ⅷ基因缺陷所致,血友病B是因凝血因子Ⅸ基因缺陷所致。患者体内缺乏相应的凝血因子,使得内源性凝血途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导致APTT偏高。
2.其他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如先天性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等,较少见,同样是由于遗传导致的凝血因子先天性合成不足,影响内源性凝血过程,引起APTT偏高。
(二)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1.肝病
-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长期大量饮酒、患有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都可能引发肝病。肝脏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场所,当肝脏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包括Ⅱ、Ⅶ、Ⅸ、Ⅹ等凝血因子,进而影响内源性凝血途径,导致APTT偏高。
2.维生素K缺乏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素食、脂肪泻、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情况可能导致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是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的重要辅酶,缺乏维生素K会使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引起APTT偏高。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病史因素: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产科意外等情况。在DIC发生时,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继发纤溶亢进,导致凝血功能异常,APTT会偏高。
(三)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
1.自身抗体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女性可能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产生抗凝物质。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可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这些抗体与凝血因子结合,抑制其功能,使得APTT偏高。
2.药物相关
-用药史因素: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肝素、口服抗凝剂等。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迅速延长APTT;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作用,也会影响凝血过程导致APTT偏高。
三、临床意义及进一步检查
APTT偏高提示内源性凝血途径可能存在异常。当发现APTT偏高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因子抗原测定、狼疮抗凝物检测、肝功能检查、维生素K水平测定等,以明确具体病因。例如通过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及缺乏的具体类型;通过狼疮抗凝物检测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循环抗凝物质等。
四、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1.新生儿:新生儿APTT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早产儿由于肝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合成凝血因子能力较弱,可能出现APTT偏高的情况。需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出血表现,如皮肤瘀斑、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病因。
2.儿童期:儿童出现APTT偏高,除了考虑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外,还需注意是否有感染等因素导致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例如儿童感染某些病毒后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引起APTT偏高。
(二)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APTT偏高需要特别关注,可能与孕期生理变化有关,如血液稀释等,但也需警惕是否存在病理情况,如妊娠期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同时要注意监测胎儿情况,因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对妊娠结局产生影响,如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等。
总之,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偏高需要结合患者的详细病史、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或进一步检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