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素
阐述: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性,相关研究表明,约75%的多动症患儿其直系亲属中存在类似的神经发育障碍情况。例如,若父母一方患有多动症,子女患多动症的概率约为25%-30%;若父母双方均患病,子女患病概率可高达50%-60%。从基因层面来看,多个与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发育调控等相关的基因位点与多动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多巴胺转运体基因等,这些基因的突变或变异可能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进而导致多动症的出现。在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中,遗传因素对多动症的影响贯穿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在幼儿期可能就表现出一定的活动过度等倾向,随着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的影响会持续作用于神经发育,使得多动症的症状持续或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方面
-多巴胺系统: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对调节注意力、冲动控制等功能起着关键作用。多动症患儿大脑中多巴胺递质的代谢出现异常,多巴胺转运体功能障碍可能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浓度降低,影响大脑对行为的调控。在儿童不同的生长阶段,如学龄前期,多巴胺系统的功能异常就可能使儿童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等多动症的早期迹象。
-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系统也参与了对注意力和行为的调节。多动症患儿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相关代谢过程存在异常,影响大脑对注意力的维持和对冲动的抑制。在青少年阶段,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失调会进一步加重多动症患儿的学习困难、冲动行事等症状,因为青少年时期大脑的神经发育仍在继续完善,该系统的异常会干扰正常的神经功能。
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
-大脑区域发育:多动症患儿的大脑某些区域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如前额叶皮质、基底神经节等区域。前额叶皮质是参与认知控制、冲动抑制等高级功能的重要脑区,多动症患儿的前额叶皮质体积可能偏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存在异常。在幼儿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前额叶皮质的发育异常会影响其对自身行为的调控能力,导致幼儿出现过度活跃、难以静坐等表现。基底神经节与运动控制和认知功能相关,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会干扰大脑对运动和注意力的协调,使儿童在活动和学习中出现问题。
孕期及围生期因素
孕期情况
-母亲孕期感染:母亲在孕期若发生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等,病毒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在孕早期,胎儿的大脑正处于快速分化和发育阶段,病毒感染可能干扰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增加儿童出生后患多动症的风险。不同孕期阶段感染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孕早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感染对胎儿神经发育的损害更为严重,可能导致胎儿的神经调控系统出现紊乱,为多动症的发生埋下隐患。
-母亲孕期接触有害物质:母亲在孕期接触一些有害物质,如铅等重金属,铅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在胎儿的神经发育过程中,铅会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导致儿童出生后出现多动症的相关症状。此外,孕期吸烟、酗酒也会对胎儿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中的乙醇等物质会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增加多动症的发病几率。在孕期不同的生活方式下,胎儿受到的损害程度不同,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母亲所生胎儿患多动症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生活方式的母亲所生胎儿。
围生期情况
-早产: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的发育时间不足,大脑的成熟度相对较低。在围生期,早产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缺氧、脑损伤等情况,影响大脑的神经发育。在新生儿期,早产引发的脑损伤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和大脑区域的正常发育,从而使早产儿在婴幼儿期更容易出现多动症的症状,如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等。
-低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面临着更多的健康风险,包括神经发育方面的问题。低出生体重可能与胎儿在子宫内的营养供应不足、发育受限等因素有关,这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导致神经调控功能异常,增加患多动症的可能性。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低出生体重儿在学龄前期就可能表现出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不同的行为表现,如在课堂上难以保持安静、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多动症相关症状。
家庭和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如过度严厉、缺乏关爱和沟通的家庭环境,可能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合理的引导和规范,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调节困难。例如,在学龄儿童阶段,若家庭教养方式过于专制,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在行为控制上出现问题,表现出多动症的症状;而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影响其神经心理的发育,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情况。
-家庭氛围: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和神经发育产生影响。长期生活在父母经常争吵、家庭关系不和睦的环境中的儿童,其心理压力较大,这会干扰大脑的正常神经功能。在幼儿期,家庭氛围的不良影响可能就会显现,使幼儿出现情绪不稳定、活动过度等表现,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影响会持续作用,加重多动症的症状,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学校环境
-学习压力:学龄期儿童面临着学习任务的增加,过大的学习压力可能导致多动症症状的加重。例如,课程难度突然增加、作业量过大等情况,会使多动症患儿难以适应,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逃避学习等表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如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学习压力的变化对多动症患儿的影响不同,随着年级升高,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多动症患儿可能会因为无法应对学习压力而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
-教学方式:不合适的教学方式也可能对多动症患儿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不能吸引多动症患儿的注意力,他们可能会在课堂上出现坐立不安、搞小动作等情况。对于不同性格和学习特点的儿童,合适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多动症患儿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否则可能会加剧多动症的症状,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其他因素
营养因素
-缺乏某些营养素:儿童体内缺乏某些重要营养素也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生相关。例如,缺乏铁、锌等微量元素,铁是参与神经递质合成的重要元素,锌对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尤其是幼儿期和学龄期,若饮食中摄入不足,就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在不同的饮食结构下,儿童缺乏营养素的情况不同,挑食、偏食的儿童更容易出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从而增加患多动症的风险。
-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部分儿童可能存在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情况,某些食物中的成分可能会引起大脑的免疫反应或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导致多动症症状的出现。例如,对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过敏的儿童,食用牛奶后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的异常反应,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在儿童的饮食选择上,需要关注是否存在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情况,避免食用相关食物,以减少对大脑神经功能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