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血压

一、定义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正常血压范围通常收缩压为90~139mmHg,舒张压为60~89mmHg,当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时可定义为低血压。

二、分类

(一)生理性低血压

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血压虽偏低,但无任何自觉症状,对生活、寿命无影响,多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如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型较瘦弱的人群。

(二)病理性低血压

1.原发性低血压病:原因不明,可能与体质、遗传等有关,患者多表现为血压偏低且常伴有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2.继发性低血压病:由某些疾病或药物等引起。疾病方面,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过敏、恶性肿瘤等可导致血压下降;药物方面,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引发低血压。

三、不同人群特点

(一)老年人

因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明显下降,可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等症状,需缓慢改变体位,如由卧位起身时应先坐起片刻再缓慢站立。

(二)儿童

低血压相对较少见,多与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若儿童出现低血压伴有生长发育迟缓、面色苍白等表现,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血压偏低。

(三)女性

生理期时因失血等可能有轻度血压下降;妊娠期随着子宫增大可能对血管产生压迫等导致血压偏低,需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休息,以维持身体正常的血压水平。

四、低血压表现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头晕、乏力、视力模糊、心悸、气短、精神疲惫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晕厥、休克,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引发相应器官功能损害,如脑灌注不足可致脑缺血缺氧等。